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 / 试卷选题

[河南]河南信阳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图1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

1.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人口一直在增长         B.目前人口压力较大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人口只有迁入没有迁出
2.根据图2信息推断,M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符合图1中的
A.甲线    B.乙线    C.丙线    D.丁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图(图3),分析回答3~4题。

3.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问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科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4所示的城市进行研究性考察。6月22日当北京时间为12点整时,A、B两地太阳高度同时达到当日最大值。当天晚上在A、B测得北极星的仰角分别为28°12′和28°06′,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的面积约为
A.12km2        B.100km2    C.500km2       D.950km2
6.按城市的功能分区布局,图中①~⑦最合理的是
A.①发电厂 ⑤酿造厂              B.②服装厂 ⑦污水处理厂
C.③自来水厂④电镀厂              D.⑤炼铝厂 ⑥学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5中右图为某大洋东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7~8题。

7.图6中能反映图5中左图地层剖面示意图的是

8.若丙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甲、乙两河与潜水之间补给特点全年一致
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图(图7),回答9~10题。

9.M城气温比周围气温高的原因
A.谷地、地势低 B.河流调节作用 C.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D.地热资源丰富
10.若图中有大河,请判断大河流向
A.由西向东     B.由南向北 C.由北向南     D.无法确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8月7日23时45分登陆台湾中北部城市花莲,8月9日16时20分在福建霞浦登陆,据此回答11~12题。
11.台风“莫拉克”在福建登陆时,受其影响浙江省不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偏东风
12.台风“莫拉克”带来台湾史上最大降雨,使其南部高雄县遭受毁灭性灾害。关于此次灾害原因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A.台风—暴雨—风暴潮              B.台风—风暴潮—海啸
C.台风—暴雨—泥石流              D.地震—台风—海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8“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图9“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13~14题。

13.在图8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A.城乡差别拉大 B.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市化过程
14.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于图8中城市化阶段的
A.B            B.D             C.E               D.F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阿里巴巴”网站专门从事企业和个人的网上交易,其业务性质属于

A.电子商务 B.国际金融 C.邮政通信 D.商品储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下面四幅垂直地带谱图(图10),反映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读图11,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属于模式一
B.鲁尔区把钢铁工业集中在西部属于模式四
C.20世纪下半叶,模式二类工业在东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日本—韩国—中国沿海—中国内地
D.宝钢的区位选择属于模式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城市地域结构图”(图12),分析回答18~19题。



 

 

18.该城市的形态及其形成原因是
A.放射式 沿河道发展               B.集中式平原地形
C.条带式 沿交通线发展             D.组团式 山河阻隔
19.关于该城市道路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路是为了将住宅区与工业区隔开 
B.环路可缩短各端点之间的距离
C.放射式路线的走向与河流流向一致 
D.放射式路线可避免市中心的交通拥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3为我国北方某城市书店与书亭分布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书店和书亭共同的区位特点是
A.呈带状分布                      B.分布在居民区内
C.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D.不断向市中心聚集
21.根据城市商业布局的区位原则,下列各点适宜布局书店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行期望线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直线,宽度表示出行期望量的大小,圆圈的大小表示区域内出行产生的吸引能力。读图14回答22~23题。

22.出行期望量
A.与聚落之间的距离没有相关性      B.与聚落的规模呈负相关性
C.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D.与聚落的规模呈正相关性
23.实际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是
A.按照人口多少的需要              B.按照聚落规模的大小
C.按照聚落之间的远近              D.按照出行期望量的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5中的圆表示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等值线,0点为极值点,据此回答24~25题。

24.若图中圆为等压线,PK、QH表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A.1月份图示天气系统可能位于澳大利亚大陆
B.该天气系统在夏秋出现称为副高
C.该天气系统控制一定狂风暴雨
D.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
25.若圆表示赤道,O点为北极点,PQ线两侧日期不同
A.图中P点的经度为180°,Q点的经度为0°
B.由P到N走最近距离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
C.图中M、N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点
D.此时北京时间为旧一天的8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b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2)a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并简述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3)c地西海岸的主要地质灾害有哪些?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课题结论。
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以下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2009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图17)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及其影响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2月14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始进入实质性谈判的关键阶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向题。
材料一: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图18)。

材料二: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目前在太平洋中有这么一个“作品”,叫“太平洋垃圾旋涡”——基本上是由废塑料物品和碎片构成的浮动的版图。据研究人员统计,全球每年生产1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而太平洋上这处“旋涡”是最集中的“垃圾场”(见图19中甲所示),面积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这种“垃圾旋涡”所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很多国家与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简述图示“垃圾场”垃圾的主要来源地和“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
(2)概述图示“垃圾场”分布的大致范围,并分析大量塑料垃圾在甲海域聚集的主要原
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