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 / 试卷选题

[云南]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图为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乡村公路,②是高速公路
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
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
D.①可能是城市干道

图中公路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成都平原 D.内蒙古高原

丁地最可能是(   )

A.山顶 B.陡崖 C.山谷 D.鞍部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甲乙丁内四地中,附近是冷锋并且正好经历阴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高一低一高 B.风向:南风一西南风一东南风
C.气压:高一低一高 D.降水:晴一雨一晴

此季节,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挪威可看到不落的太阳 B.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向北迁徙
C.北极黄河站可能是极夜 D.印度恒河正值汛期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深层海水盐度较高,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海域封闭                 ②水体较深      ③蒸发旺盛             
④陆地径流汇入     ⑤暖流影响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乙城的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原是基督教堂,后改为清真寺,现为博物馆。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现象说明了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B.该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刺激扩散的结果
C.该景观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D.乙城所在国国界即为其文化区边界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海域北部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B.图示区域是第一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C.图中西部河流为内流河 D.图中山脉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某中学建了一座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如图)。一年中大多数日子,正午影子投影朝丙方向,且影长从不超过6米的外圈..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该学校可能位于(   )

A.黑龙江 B.湖南 C.云南 D.广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雕像柱刚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
B.春秋分太阳从丙丁两柱之间升起
C.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内柱一例3米的圈内
D.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不会超过外圈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左图是世界某区域的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图,右图是该区域农牧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左图分析该地区不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极干旱时,人们大量利用水资源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2)右图南部为__________农业带,中部、北部为________农业带。并分析图5中A地区牧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要分析左图中B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推测图示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表二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欧洲和中国,对人口增长的反应都是去开发更多的土地……据估计,当初自然林曾覆盖着整个(中国)国土的四分之三,而耕地的逐渐扩展,连同砍树当柴火,就使该地区的自然林持续减少,直到19世纪初大部分地方已完全失去森林。到20世纪初,森林只限于难以接近的地方和山区,而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不到国土的5%。
——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三:沙尘暴是近年我国北方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图是我国某省区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分布图。

(1)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减少的原因。你认为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和森林覆盖率减少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2)中国自然灾害中,除地震外,还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多。请综合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成灾的自然原因。
(3)据图分析该省区沙尘暴天气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

来源:2011届云南省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地理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