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12届江西省吉安市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卷(七)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浪废庇护(bì)金榜题名脍炙人口(kuài) |
B.狡黠剔透(tī)进退维谷刚愎自用(bì) |
C.诘难惬意(qiè)好高鹜远引吭高歌(háng) |
D.炫耀拮据(jù)矫揉造作锲而不舍(qiè) |
下列旬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海世博会欢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们前来参观,并将为游客们提供具体而微的优质服务。 |
B.王家岭矿难的救援无疑是成功的,能够在井下生存下来并且大部人等到了救援的到来,这确乎可以称为救援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
C.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
D.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提倡。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还是整个世界。 |
B.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能否运用知识。 |
C.书有可吞食者,有可浅尝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
D.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将下面短信中的画线句改写成与加点句相似的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牵一丝春风送你,愿你心情舒畅;捧一株小草送你,愿你坚韧无比;我发一条精美短信送给你,衷心祝愿你心情愉快,神采飞扬。
A.精美短信送给你,愿你神采飞扬。 |
B.发一条短信给你,愿你神采飞扬。 |
C.发一条短信结你,愿你心想事成。 |
D.精美短信送给你,愿你心情愉快。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江河相拥
②山水相依,人文荟萃
③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山脉相连
④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朱熹、汤显祖、宋应星,大批名家巨匠,穿越千年,吹来丝丝鄱韵赣风
⑤滕阁临风,浔阳夜送,吴城看鸟,湖口闻钟
⑥千百年来,鄱阳湖以它的“一湖清水”滋润着赣鄱大地,孕育着韵味悠扬的生态文化。
A.②⑤④①③⑥ | B.①⑤②③④⑥ | C.①③⑤④②⑥ | D.⑥⑤④②③① |
以下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有关文化的论述片段,下列对其中心观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分)
我一直以汉字为美,不仅仅因为它与众不同的方块字外形,更因为汉字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种经由时间的积淀所存留的灵魂上的本真和对文明传承的礼赞,一种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汉字读音的平仄变化,产生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更加丰富了汉字的美,使其成为立体饱满的生命存在。汉字与华夏文明共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相互交织融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骨血里。
A.我一直以汉字为美。 |
B.汉字与华夏文明共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
C.汉字的读音丰富了汉字的美。 |
D.汉字之美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为了配合学校举行主题为“阅读经典,滋养心灵”的活动,语文老师在班级开展了以“阅读经典·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6分)
(1)请写出鲁迅作品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并说出理由。(2分)
(2)请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鲁迅先生的名言或诗句,并说出理由。(2分)
(3)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2010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再一次引起热议。请你以“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为话题,写一段简洁的演讲词。(100字左右)(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简析“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说说诗人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客情”。(2分)
.清人陈廷焯认为“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人妙”,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10分)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魁
昔之人贵极富溢①,则往往为别馆②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③,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④,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⑤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⑥,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⑦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⑧,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⑨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⑩民之膏以为苑囿⑾也哉! ,
(选自《海峰先生文集》)
【注释】①富溢:极富。②别馆:即别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园林馆舍。③工:精巧。④勤劳王事:为朝廷效力。⑤临朐:地名。⑥訾:毁谤、非议。⑦欹:斜。⑧有以自得:自己有所领悟。⑨殷:深。⑩朘(juān):剥削。⑾苑囿:园林。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成为予言此地乏胜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2分)
(1)榜:( ) (2)累:( )
.用自己的话说说万柳堂昔盛今衰的景色变化。(3分)
.文章最后一段揭示了什么道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赶考
①儿子入初中,几经托人,才能够参加一场入学考试。我在考场外慢慢走着,消磨自己内心的疲倦和焦急。
②内心深处的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
③长途客车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女孩子枕在一个瘦削的中年人肩上,睡着了。那个中年 人穿着一身布衣——不用问就知道是家境极其平常的农民。
④那个安然昏睡的女孩子就是十五岁的我,我依靠着的父亲要带我去离家几百里的城市 参加一所中专学校的英语口试。
⑤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我睡得嘴角流出了口水。
⑥父亲带着我住在同村一位在这个城市里做了官的人家。在他家里,我第一次吃到了那 样鲜美的牛肉面,第一次盖上了像一片轻柔的羽毛的缎子薄被。饭后我就去看书,只要一册课本在手,我就会忘了一切不自在,何况还有父亲在身边。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凡是去城里亲戚熟人家里吃饭,哪怕只是一个小时,我手里也拿着课本,课本是我去人家做客的一根拐杖,仿佛唯恐别人查证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城里的理由。课本是我在城里行走的证件。
⑦有课本在手,又有父亲陪着,我甚至记得他家阳台上,早晨总有灰色的鸽子跳上来, 咕地叫。记得我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望着那一片陌生而广大的城市。
⑧我隐隐听见了父亲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说着口试时找熟人的话。
⑨一个多月后,坐在高一课堂里的我,突然得知自己确实并未被录取的消息。
⑩三年后,我终于如愿收到了当地一所比较有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亲戚邻人都来祝 贺,那时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还很稀罕。客人走后,父亲光脚坐在院里的大石桌上,语气轻缓地叫我到跟前,要我给那年进城考试时寄居在他家的那位做官的同乡写封信,父亲吸着烟,说:“你就写……”他吐着烟,以他有限的初中文化水平字斟句酌,那从容斟酌字句时的幸福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⑾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阔大的月亮底下,从父亲舒缓的语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年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夏夜谈话的情景。
⑿——踱步在考场外,我担忧儿子,想念父亲。
⒀至今,我没有听到父亲说过一句当供我读书的难处,我只记得父亲对躲在县中学一 棵大树后面哭泣的我说,“憨着哩,考上了怎能不上呢?”我只记得布衣布鞋的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我只记得每次离家去学校时带够了学费,临走时父亲往往又叫住我,人身上掏族出几张揉皱的角票再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接过,欢天喜地跑了。
⒁岁月往前走,在一个路口,一个停留处,总是会梦醒似的发现当年不曾记得或竟然是毫不觉察父母的深恩。这样的发现总是让我惊心,我原是这样的无知。
⒂前行的路上,抚养儿子成长的路上,处处深藏着父亲母亲的深恩。父亲母亲当年将这样的恩情深深埋藏,让他们无知的女儿一次次碰触这人间的珍贵,收获这惊悚无言的感动。
⒃在考场中的儿子,何时能懂得我此时的心情呢,怕也要在二十多年后的某一个时刻吧。
.这篇文章写了“儿子”的考试和“我”的考试,其中起过渡作用的两个自然段是 和 。(填序号)(2分)
.“我”借住在城里的同乡家里,记忆最深的两件事情是什么?(2分)
.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都与“那位做官的同乡”有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一内容?从中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作者两次提到“我”的“无知”,请说说作者感到无知的是什么。(2分)
.阅读文章第⑩段,说说“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儿子怎样的期望?(4分)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会,对文题“赶考”作点简明扼要的注解。(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4分)
读书贵有疑
胡忠伟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他十分纳闷——因为生长在南方,偶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名虽褐,而实则绒(细羊毛织品)也。”于是,他向老师质疑:“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资,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李渔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自织牛羊毛以为衣,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物力人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原来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衣不能尽覆其足”。
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
.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怎样的观点?(2分)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3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作者以“读书贵有疑”为题目,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启人心智。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质疑”的方法。(2分)
.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