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1-2012学年山东省兖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运动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 B.酶和激素的合成 |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
C.组织液 |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
淋巴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大脑皮层,下丘脑 | B.下丘脑,大脑皮层 |
C.下丘脑,下丘脑 |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的调节离不开兴奋的传导 |
B.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 |
C.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 |
D.人的神经系统是分级调节的,通常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
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神经—肌肉之间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
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 B.自身免疫病、痉挛 |
C.过敏反应、肌无力 | D.过敏反应、痉挛 |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
在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星星,你好》得到
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
是
①躯体运动中枢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视觉中枢 ④语言中枢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
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却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 |
B.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
C.一种分泌物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 |
D.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抗洪战士为了抢险抗洪长时间不吃饭、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的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
B.肾上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均减少 |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
人体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A.水的平衡 | B.体温的平衡 | C.CO2和O2的平衡 | D.血糖的平衡 |
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
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 B.体液调节 | C.神经—体液调节 | D.激素调节 |
右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数字表示过程),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
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⑵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⑶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它们依次属于:①过敏反应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
A.②③① | B.①③② | C.①②③ | D.③①② |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
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导致AIDS 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②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B 淋巴细胞
③HIV 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 HIV 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 HIV 的人称为 AIDS 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 AIDS 的特效药
A.②③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
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 | D.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 |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过敏反应增强 |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需要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
C.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的再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 |
D.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抗原 |
植物果实生长发育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
A.侧芽 | B.嫩叶 | C.种子 | D.顶芽 |
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可能为
A.a和b | B.b和a | C.b和c | D.c和b |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这样可以促进插枝
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有较多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下列有关研究过程及结论不正确的是
A.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光性 |
B.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
C.达尔文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对尖端下部会产生某种影响 |
D.温特在研究过程中,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
以下关于“预实验”有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预实验”应在正式实验前做 |
B.在缺乏可提供的资料时,通常应先做“预实验” |
C.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应设计成一组梯度较小的精细实验 |
D.“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浪费 |
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
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
B.乙直立生长 |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
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
有关稳态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
B.胞内寄生菌感染后,只依靠相应的抗体不能将病菌彻底消灭 |
C.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过敏反应 |
D.突触后膜上有分解神经递质的酶使突触后膜能及时接受新的神经递质 |
下列哪种情况下尿液会相对增加( )
①剧烈运动 ②天气转冷③患糖尿病时 ④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适当浓度的利尿剂 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 (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
① |
②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③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
④ |
10 |
140 |
2.5 |
10.35 |
25 |
- |
47 |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高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材料
用具,设计了相关实验来探究甲状腺激素经处理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实验情况见下表(√代
表等量加入)。材料用具:①容积相同的几只玻璃缸;②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
只;③蝌蚪常用饲料;④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⑤用50℃温水处理了十
分钟的原来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
玻璃缸编号 |
蝌蚪数 |
常用饲料 |
甲状腺激素 |
处理后的甲状腺激素 |
甲 |
20 |
√ |
|
|
乙 |
20 |
√ |
√ |
|
丙 |
20 |
√ |
|
√ |
下列预期及分析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现象:若蝌蚪发育所需的天数乙同于丙,结论:甲状腺激素处理后活性不变
B.现象:若蝌蚪发育所需的天数甲同于丙,结论:甲状腺激素处理后会失去活性
C.现象:若蝌蚪发育所需的天数甲>丙>乙,结论:甲状腺激素处理后活性不变
D.现象:若蝌蚪发育所需的天数甲>乙>丙,结论:甲状腺激素处理后活性升高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生理实验,将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每
一环境中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
素、皮肤血流量的含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
值)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次数相对 值指标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甲 |
0.23 |
0.23 |
0.23 |
0.23 |
0.18 |
0.17 |
0.16 |
0.22 |
0.23 |
0.23 |
乙 |
0.45 |
0.45 |
0.44 |
0.45 |
0.55 |
0.55 |
0.52 |
0.50 |
0.46 |
0.45 |
丙 |
0.31 |
0.31 |
0.31 |
0.30 |
0.30 |
0.60 |
0.62 |
0.38 |
0.33 |
0.32 |
A.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乙指标,即促甲状腺激素
B.实验过程中,乙增加后,丙随之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C.甲代表皮肤血流量,0℃时其数值降低,以减少热量散发
D.0℃时,在甲、乙、丙共同作用下,小鼠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但是小鼠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
右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
以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实例是
A.条件反射 | B.胰岛素的分泌 |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 D.体温调节 |
为了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某人做了以下3组实验:①切除一白鼠的甲状
腺,10天后与正常白鼠比较;②切除另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溶解于某种溶剂的甲状
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白鼠比较;为了准确考察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
响,第③组实验必须进行,下列最适合作为第③组实验的是
A.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
B.再切除一白鼠的甲状腺,5天后,将不同于第②实验组所用的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与正常鼠比较 |
C.取一白鼠,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10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
D.取一白鼠,将第②组实验所用的甲状腺激素制剂给该白鼠连续注射5天, 然后切除甲状腺,5天后与正常鼠比较 |
右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
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可能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
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实验结果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10-4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
D.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 |
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内环境是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___等部分。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与组织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是消化系统、________、循环系统、________。
如右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如⑦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
(2)图示表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产生的乳汁,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
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内分泌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分泌[a]生长激素,还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但下丘脑才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因为________。
(2)①完成由产生电信号到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刺激______并释放其中的神经递质。
(3)图中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从而降低了血浆渗透压。
(4)图中①~⑤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
(5)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_______(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增加。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a、b、c、d、e表示细胞,X、Y、Z表示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图中c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再次被同种抗原入侵时,将迅速发生图中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的过程。
(3)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___________,使B淋巴细胞致敏,同时使T淋巴细胞活化,分泌[ ] ________促进致敏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 ] _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某课题研究小组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的作用,用玉米试管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浓度(mg/L) |
平均每株生根数(条) |
平均根长(cm) |
0.2 |
7.8 |
10.0 |
0.3 |
7.4 |
9.6 |
0.4 |
6.3 |
9.4 |
0.5 |
5.9 |
8.8 |
(1)由表中数据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确认“0.2mg/L是该实验最适宜的浓度”?_________(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设计不够严谨,还需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萘乙酸是生产上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除本实验的应用外,还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