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1-2012学年河南省开封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 B.牛奶被饮入胃中 |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 D.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
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下列关于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浆渗透压 |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
C.寒冷刺激能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D.抗体和效应T细胞对于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
水肿的是 (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
下列实例不属于稳态失衡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的是( )
A.尿毒症 | B.寒冷中的战栗 | C.急性胃肠炎 | D.过敏反应 |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⑤ |
下图表示3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回答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神经中枢 |
B.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①②③④⑤ |
C.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
D.若刺激d点,图中b、e、c点可发生兴奋 |
给严重缺氧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
A.神经调节 | B.体液调节 | C.激素调节 | D.内分泌调节 |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 |
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 |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能发生于细胞核中 |
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a、b、c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内a分泌过多时,会引起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减少,这是一种 反馈调节机制 |
B.如果用a饲喂小白鼠一段时间,小白鼠对氧的敏感性将减弱 |
C.若图中标号c为胰岛素,胰岛素的靶细胞为肝脏细胞,通过加速 肝糖原合成,从而来降低血糖浓度 |
D.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在神经 |
系统中,参与上述调节的组织和器官只有大脑皮层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
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
B.由于机体免疫过强,过敏反应时常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水肿 |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形成渴觉 |
D.学习是人和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刺激形成新行为的过程 |
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
A.抗体 | B.抗原 | C.淋巴因子 | D.溶菌酶 |
右图表示两个细胞相互接触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B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则A可能是浆细胞 |
B.若A是精子,B是卵细胞,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 糖蛋白识别有关 |
C.若A是死亡的细胞,B是吞噬细胞,则A被B吞噬后被分解的过程主要与溶酶体有关 |
D.若A是吞噬细胞,B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细胞,则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
右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
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d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
B.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
C.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分化形成 |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 B.①②③⑦ | C.③④⑤⑦ | D.②③⑥⑦ |
右图代表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 |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参与 |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
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的基本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A.氨基酸、效应T细胞、核糖体 |
B.葡萄糖、效应T细胞、内质网 |
C.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暴发期间,一些医院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注射胸腺素,以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胸腺素的作用是
A.促使B淋巴细胞形成 |
B.促使T淋巴细胞形成 |
C.促使B淋巴细胞转化为效应B细胞 |
D.促使T淋巴细胞转化为效应T细胞 |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
禽流感是由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④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⑥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关于右图说法错误的是
A.丙为记忆细胞,当受1再次刺激后,迅速增殖形成丁 |
B.图中反映的是体液免疫,病毒、细菌等都可能成为1 |
C.浆细胞中与2产生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
D.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能识别多种抗原 |
右图示某病毒侵入机体后被杀伤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抗体 |
B.①是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
C.可提高①杀伤力的淋巴因子来源于记忆细胞 |
D.靶细胞裂解的同时病毒被溶解消灭 |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下列各项物质或结构中,属于抗原的是( )
①输入到A 型血患者体内的B型血细胞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 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松和愉快的心情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成能力的升高,使人的免疫能力增强。这表明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
A.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丧失 | B.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降低 |
C.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丧失 | D.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降低 |
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 |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
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
A.电荷 | B.局部电场 | C.局部电流 | D.电势 |
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
C.雌激素和孕激素 |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
如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A.①②③ | B.①③③ | C.③①② | D.①①② |
对大鼠切除垂体和胰腺,随后进行单独使用生长激素、胰岛素,同时使用两种激素,观察大鼠生长情况,结果如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切除胰腺和垂体是为了排除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动物生长的干扰 |
B.器官切除、三次注射之间不应有时间间隔 |
C.器官切除前与每次激素使用后的大鼠生长情况可以构成相互对照 |
D.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激素同时使用对大鼠生长具有相互增强效应的特点 |
将甲品系的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甲品系小鼠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控制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又控制神经系统的调节 |
B.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 |
C.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反射来完成 |
D.反射弧是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
下面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间隙直接传递的 |
B.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时,进入线粒体的ADP量会明显增多 |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D.当学生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
和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
C.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和垂体可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
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
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相应反应 |
B.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
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
D.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
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在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①1号花开花后给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黄瓜是雌雄异花植物)此设计的缺陷是
A.1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 | B.2号花未涂生长素 |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 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
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原因是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②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③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不同组合分别处理幼茎切段。下图为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下图可说明
A.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 |
B.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
C.植物激素间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
D.植物激素间具有连锁调节作用 |
如右图所示,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A.小于 m | B.大于1 m,小于2 m |
C.小于2 m | D.无法确定 |
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为防止减少, 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此举对下列哪种植物有效( )
A、小麦 B、玉米 C、黄豆 D辣椒
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它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生,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二次进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前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 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在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 素溶液 |
D.b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
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_______和___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_______和___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_______和_____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试分析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的问题:
(1)人体大量饮水后,________ 分泌经________ 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________,
尿液浓度会________ 。
(2)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调节。
(3)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
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当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生成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如上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