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物理 / 试卷选题

[安徽]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卷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ts内通过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
B.质点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
C.速度的定义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因此速度就是指平均速度
D.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质点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
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C.B质点最初4s做加速运动,后4秒做减速运动
D.A、B两质点在4s末相遇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秒内的位移是8m,第3秒内的位移是0.5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0.5秒末的速度一定等于8rn/s
B.汽车的加速度可能小于3.75m/s2
C.汽车的加速度一定等于3.75m/s2
D.2.5秒末的速度一定等于0.5m/s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I、II的v – t 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I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II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
C.I、II两个物体在t2时刻刚好相遇
D.I、II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楔形斜面体倾角为37°,其BC长为0.8m,AB宽为0.6m,一重为25N的木块原先在斜面体上部,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要使木块沿对角线AC方向匀速下滑,(sin37°=0.6,cos37°=0.8),需要对它施加方向平行于斜面的力F,则F的大小和方向为(   )

A.15N沿斜面向上
B.15N与AB边平行
C.9N近似于沿DB方向
D.9N近似于沿CA方向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于P点,另一端连接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用F1和F2拉两个弹簧测力计,将这端的结点拉至O点。现让F1大小不变,方向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某一角度,且F1始终处于PO左侧,要使这端的结点仍位于O点,则关于F2的大小和图中的θ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增大F2的同时增大θ角
B.增大F2的同时减小θ角
C.增大F2而保持θ角不变
D.减小F2的同时增大θ角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甲)所示,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有一物块在拉力F的作用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拉力F在如图(乙)所示的范围内变化,取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则物块所受的摩擦力Ff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A、B两木块质量分别是mA、mB,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两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用细线相连,两次连接情况中细线倾斜方向不同但倾角一样。先后用相同的水平力F拉着A、B一起匀速运动,则μ1、μ2之比是(   )

A.1:1                                     B.mA:mB
C.mB:mA                                    D.无法确定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带有刻度的纸带,用图钉钉住;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1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纸带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如图乙所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由于某种原因,其中位置4处被污损。

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       原理类似;
小车的加速度a=   m/s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   m/s。(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如下问题:一轻弹簧一端固定于某一深度为h=0.25m、且开口向右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的下部分位于筒内),如图甲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距筒口右端弹簧的长度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l0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同学通过改变挂钩码的个数来改变l,作出F—l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由此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弹簧的原长l0=       m;
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
优点在于:                             
缺点在于: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水平面与斜面由光滑的小圆弧相连,一光滑小球甲从倾角θ=30°的斜面上高h=5cm的A点由静止释放,同时小球乙自C点以速度v0沿水平向右运动,甲释放后经过t=1s在水平面上刚好与乙相碰。已知C点与斜面底端B处的距离L=3.8m,小球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乙的速度v0。(g=10m/s2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ABC放在水平面上,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两个轻弹簧沿斜面悬挂着,两弹簧之间有一质量为m1的重物,最下端挂一质量为m2的重物,此时两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现把斜面ABC绕A点缓慢地顺时针旋转90°后,重新达到平衡。试求:m1、m2沿斜面各移动的距离。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A=10m/s,B车在后,速度vB=30m/s,因大雾能见度很低,B车在距A车x0=75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80m才能停下来。
B车刹车时A仍按原速率行驶,两车是否会相撞? 
若B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A车司机经过△t=4s收到信号后加速前进,则A车的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

来源:2011年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物理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