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苏]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确凿 záo    骊lí歌    叮嘱zhǚ     目不窥kuī园  
B菜畦qí     木屐jī     脑髓 suǐ    锲qì而不舍
C 蝉蜕tuì   收敛liǎn   倜傥(tì tǎnɡ)迥jiǒng乎不同
D 珊shān瑚  花圃 pǔ    盔kuī甲     气冲斗dǒu牛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马革果尸妇儒皆知心会神凝人迹罕至
B.感情振荡燕然勒功零乱不堪一返既往
C.一拍即合当之无愧惹人注目人声鼎沸
D.和爱可亲死而后己来势汹汹警报叠起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小明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我生长在京剧之家,京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D.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动画片《三个和尚》中的一场大火使三个和尚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救火,只见小和尚忙得   (1)  ,瘦和尚累得   (2)   ,胖和尚喘得   (3)   
A.直不起腰         B.接不上气        C.收不住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欣赏: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该书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名字)           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鉴赏: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考查,按照要求填写诗句或者文学常识
独坐幽篁里,                     。(王维《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入京使》)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嵋山月歌》)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作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或以钱币之(          ) (2)自是指物作诗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之(            )
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划分句子停顿。
(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翻译下列句子: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
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1分)
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邻 居 阿 麻  
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付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付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的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1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
(1)                                               
(2)                                                  
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
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
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                   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作(50分,其中卷面书写分3分)
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章内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初一月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