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2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初中毕业班九校联考化学试卷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
B.日本核电站工作人员给核电机组注水降温 |
C.炼油厂蒸馏原油获得汽油、煤油等产品 |
D.露置于空气中的铁片表面逐渐出现红棕色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
B.米汤中加入碘酒,呈现蓝色 |
C.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
D.滴有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蓝色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在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料 | B.氧化物是指含氧元素的化合物 |
C.用盐酸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冒充的假黄金 | D.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三价 |
下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品 | B.可用灼烧法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
C.只能通过吃药的方法补充钙元素 | D.用碳酸钙用作食品干燥剂 |
下列物质长久盛放在敞口的容器中,会变质且质量变大的是
A.浓盐酸 | B.浓硫酸 | C.生石灰 | D.食盐 |
下列应用化学科学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所得的结论,错误的是
A.氢气和甲烷的密度都比空气小,所以都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
B.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用的烧杯必须是干燥的 |
C.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
D.通过测定两种稀盐酸的pH,可以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 |
下列物质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Na2CO3 →NaOH | B.CO2→ O2 | C.CaCO3→ CO2 | D.KNO3→ KCl |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可以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成原子 |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 |
C.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
D.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
下列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KCl(K2CO3)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
B.CO2(CO) 点燃 |
C.NaCl(CuSO4) 溶解,加适量Ba(OH)2溶液,过滤、蒸发 |
D.MnO2(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甲、乙、丙、丁四种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单质,丙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甲为碱,则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若丁为水,则甲、乙中至少有一种物质为酸或碱
D.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生成的C、D质量的总和不一定等于20g
下列叙述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
B.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
C.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加入Fe(OH)3,溶液显红色 |
D.用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的PH为6.5 |
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A.NH4NO3、KOH、NaCl、Fe2(SO4)3 | B.K2CO3、Ba(NO3)2、HCl、Na2SO4 |
C.CuSO4、H2SO4、NaOH、HNO3 | D.Na2SO4、MgCl2、KNO3、NaOH |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 B C D
A.在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
D.等质量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
(5分)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1)2个氢分子___________ (2)3个铵根离子___________
(3)2个硫原子_______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
(4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电解水 正极与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
(2)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此时液体的导电
性比反应前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分)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为国家沿海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路段,铁路全长273公里,技术标准为I级双线电气化,时速250公里。
(1)铁路建设中使用大量材料:①铺路基的石子②垫在石子上的钢筋水泥柱③钢轨等.其中钢筋水泥柱属于_________
A.金属材料 | B.无机非金属材料 | C.合成材料 | D.复合材料 |
(2)施工建设中,常用点燃铝和氧化铁(Fe2O3)的混合物,生成氧化铝和熔融状态下的铁,利用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进行焊接铁轨中的缝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 能转化为热能。
(3分)下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如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则应_________(填升温或降温)。
(3)在t3℃时,现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90g降温至t2℃时,可析出晶体A(不含结晶水) g。
(4分)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请回答: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E与F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C与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高纯度的氧化铜可用作颜料、有机合成催化剂等,以下是用粗铜氧化法获取高纯度氧化铜的流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固体B所含的物质:_________。
(3) 洗涤固体B应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7分)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得知CO2在高温时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 ,他决定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下图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E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
【实验反思】
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所有生成物,除在F处点燃并检验生成物外,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
(5分)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下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
②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并填入下表
实 验 操 作 |
预期实验现象 |
结 论 |
|
|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