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四县联考试题高一语文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对峙/仗恃淬火/猝然寒暄/煊赫一时绯红/斐然成章
B.茁壮/拙劣缉拿/修葺纰漏/蚍蜉撼树痉挛/不胫而走
C.佣工/佣金连累/劳累应该/应接不暇差遣/差强人意
D.翘楚/翘首着笔/着凉露相/不露声色碑帖/俯首帖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9月下旬起,我国启动了首批疫苗的接种工作,成为全球最先开始甲型H1N1流感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的国家,这有效遏制了流感不被扩散。
B.英军狙击手利用这款软件可以对风速、子弹重力乃至地球旋转等各种细微因素对子弹轨道造成的偏差进行精密测算,从而准确地击中千米之外的目标。
C.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D.从2006年起,余秋雨就坚持在网络上不断更新博客,交代自己的最新状况和最新作品节选,引来无数读者关注,博客点击率也一路飙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阅读下面的小诗,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诗句,使前后照应,上下连贯。

当春风吹来时
    ▲         
款款地舒展
渴望拥抱金色的阳光
当秋风吹来时
她悄悄地飘落了
静静地思考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清华大学和美国同类院校在学习要求程度上所作的比较。   请根据图表所示,从清华大学的角度,就阅读量、论文写作、考试三方面的要求写出比较的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 清华  ─■─ 美国同类院校


 
答: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                                 
⑵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                                 
⑶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译文: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答:                               ▲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答:                               ▲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乎吾后,       ▲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2)绿杨烟外晓寒轻,       ▲        。(宋祁《玉楼春》)
(3)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4)所以动心忍性,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知人者智,       ▲        。(《老子》)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
答:                               ▲                                 
12.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13.请解释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在文中的含意。
答:                               ▲                                 
14.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 “寂寞”之情的?
答: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音译词的“粉丝”使用方便,既可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可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
B.天才如果遇到知音肯定他的价值,那颗寂寞的寸心会感到欣慰;如果得知音而复失,则会悲伤不已。
C.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
D.作者认为粉丝和知音都可爱,但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粉丝,缺少的是知音。作者期待更多的知音出现。

16.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
答:                    ▲                                                 
17.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答: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奢望,是指过高的希望。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见证了许多奢望变成现实,也目睹了许多奢望化作一声叹息。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人说,不切实际的愿望只能是空想;也有人说……
请以“奢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