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2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测试(三)化学试卷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无磷洗涤剂”,促进水体富营养化 |
B.研发易降解的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
C.回收处理工业废气,减少大气污染 |
D.安装煤炭“固硫”装置,降低酸雨发生率 |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
A.CaO2——过氧化钙 | B.2H——2个氢元素 |
C.2H2SO4——2个硫酸分子 | D.N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
下列生活经验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提倡节能减排 |
B.利用干冰气化时吸热降温,常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人造云雾 |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中毒 |
D.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 |
B.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
C.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
D.电解水时,可加入任何一种可溶性的酸或碱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
下图是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
B.该原子最外电子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 |
C.X属于非金属元素 |
D.X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
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YmOn、BaO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而成,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则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中Y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 B.+ 3 | C.+4 | D.+5 |
科学家发现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具有较好的防电磁辐射的功能。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A.胡萝卜 | B.牛奶 | C.豆腐 | D.米饭 |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提出一种理论叫酸碱质子论,人为规定凡是能够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包括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根据这一理论,下列各项既属于酸又属于碱的是
A.NH4+ | B.H2SO4 | C.OH— | D.HCO3— |
在配制10%NaCl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先用少量水润湿 ③在天平的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游码移动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对下列课外实验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小卵石、活性炭和细沙等物品可制作简易净水器 |
B.将明矾晶体悬挂在饱和明矾溶液中,晶体的形状可改变但质量不变 |
C.利用柠檬酸具有酸的性质,可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柠檬酸制汽水 |
D.将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汽油中振荡,可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
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工骨 |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于制造炊具 |
C.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
D.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
为测定气球内的气体成分,有学生用超薄材料制成的气球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开关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气球内可能的气体是
A.甲烷 | B.氧气 | C.二氧化硫 | D.氢气 |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 B.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治疗胃酸过多: Mg(OH)2+H2SO4 ===MgSO4+2H2O |
B.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备铜: Fe+CuSO4===Cu+FeSO4 |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 Fe2O3 + 3CO 2Fe+3CO2 |
D.检验NaOH是否变质: Na2CO3+2HCl= 2NaCl+CO2↑+ H2O |
下列物质按pH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A.柠檬汁、雨水、蒸馏水、血液、肥皂水 | B.雨水、肥皂水、血液、蒸馏水、柠檬汁 |
C.血液、肥皂水、蒸馏水、雨水、柠檬汁 | D.柠檬汁、蒸馏水、雨水、血液、肥皂水 |
下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物质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①③所属的类别是
A.① 单质、③ 氧化物 | B.① 单质、③ 含氧化合物 |
C.① 化合物、③氧化物 | D.①化合物、③ 含氧化合物 |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Cl2 NaNO3 KOH MgCl2 | B.Cu(NO3) 2NaCl H2SO4 KNO3 |
C.Na2CO3 NaCl KNO3 NH4C1 | D.ZnSO4 Mg(NO3) 2NaNO3KCl |
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 | B.滤渣中一定有Cu粉 |
C.滤液中一定有Fe2+ |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
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的速度 |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B.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C.碱都含有氢氧根,所以含有氢氧根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
粗盐中所含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不变 |
B.浸洗前后食盐水的组成不变 |
C.浸洗后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
D.粗盐粉碎后的颗粒大小,直接影响浸洗后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 |
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小明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
A.偏低 | B.偏高 | C.不变 | D.无法判定 |
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
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
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
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
下列物质中,能用金属和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a.FeCl3 b.ZnCl2 c.CuCl2 d.A1C13
A.a、b | B.b、d | C.c、d | D.a、c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
选项 |
待提纯的物质 |
选用的试剂 |
操作的方法 |
A |
CaO(CaCO3) |
水 |
溶解、过滤、结晶 |
B |
Cu(CuO) |
稀盐酸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 |
CuSO4(H2SO4) |
氢氧化钠溶液 |
过滤 |
D |
CO2(CO) |
氧气 |
点燃 |
下列图象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A.表示向足量的稀CuCl2中加入少量Fe,溶液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
B.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溶液的pH与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图 |
C.表示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晶体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与蔗糖质量的关系图 |
D.表示CO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试管内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 |
“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
C.它们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
D.它们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自发燃烧 |
“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 | B.乙醇(C2H6O) | C.甲醛(CH2O) | D.乙酸(C2H4O2) |
“凯式定氮法”是通过测奶品中含氮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来折算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一种方法。为了提高氮的含量,不法分子将三聚氰胺(化学是为C3H6N6)添加进奶品中,冒充蛋白质,使许多婴幼儿长期服用后产生结石,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不法分子如果向1000g牛奶中添加2.52g三聚氰胺,能够冒充蛋白质的质量为(已知蛋白质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6%)
A.2.52g | B.4. 44g | C.10.5g | D.12.32g |
从Ca、C、S、H、O、N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2个碳酸分子: ; ②3个硫酸根离子: ;
③一氧化氮中氮显+2价 。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 ;②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的单质 ;
③可用来做干燥剂的固态物质: 。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甲烷燃烧: ,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和是 。
(2)用硫酸溶液清洗铁锈:
。
(3)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硝酸(HNO3),它能侵蚀石灰石等建筑物,其化学原理为:
。
(4)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
该反应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3)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若将a物质从a和少量b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来,宜采用的提纯方法是 。
(5)要使c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某校兴趣小组在我市某地收集到两种岩石样品A和B。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B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是单质,图中部分产物被略去):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的主要成分 ,B的主要成分 ,X是 。
(2)写出图中下列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⑤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理由是 。
【实验设计】
(3)为证实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① 。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② 。 |
(4)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看到: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因此酚酞红色褪去与氧气无关。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证明并完成有关问题: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 |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① 。 |
方案二: ② 。 |
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