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1-201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 |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翻车 | B.高转筒车 | C.水排 | D.立井水车 |
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
C.生产组织形式以手工工场为主 |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 ④东京的夜市十分繁荣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最恰当的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人奸猾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
C.统治者大都是农民出身 | D.商业对国家提供的赋税少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于“海禁”政策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强化 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③制约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下列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封建社会进入盛世阶段 |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C.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 D.受到明清王朝压抑而缓慢发展 |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B.产品仅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下列历史人物①周学熙②荣宗敬③荣德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的,依据这一标准,从下列选项中再选一个
A.宋子文 | B.曾国藩 |
C.李鸿章 | D.张謇 |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出现在右图中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导向 | B.外部环境有利 |
C.实业家自强不息 | D.自然经济解体 |
假如你是一位民族资本家,你在解放前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后,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项目 |
民族企业 |
官办企业 |
外商企业 |
企业数量(家) |
300 |
31 |
731 |
企业资本(万元) |
729 |
1753 |
9782 |
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强 ④具有分散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列不属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近代民族工业表现的是
A.滥发纸币 | B.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
C.发动侵华战争 | D.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阻碍之一 |
B.民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
D.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民族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A.加强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
B.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一批重工业 |
D.加强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A.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 D.苏联背信弃义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 B.综合平衡 |
C.多快好省 | D.以粮为纲 |
促成下表反映的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5年国民经济情况表
经济部门 |
总产值或收入 |
比上年增长 |
工农业 |
4504亿元 |
11.9% |
工业 |
3219亿元 |
15.1% |
农业 |
1285亿元 |
4.6% |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提出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
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 |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是
A.经济特区 | B.沿海开放城市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 D.设立海南省,将其划为经济特区 |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十四大 | D.十五大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1分)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四 下面是我国近代以来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曲线图: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说明松太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的原因。他们破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客观积极作用?(2分)
根据材料三,你认为F1可能是哪些因素?这些因素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如果你是民国时期一位商人,想投资创办企业,以实现“实业救国”的抱负,那么哪段时间对你投资最有利?为什么?
根据材料四,你认为哪一条曲线最能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该经济最后的归宿是什么?
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
材料一
图1滑竿 图2轿子 图3人力车 图4马车 图5自行车
材料二
图1成都上班高峰 图2成都地铁 图3双流机场
该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材料一中,除了图5自行车还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外,其他的出行工具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现实中你还能在哪里看见它们的身影,请举两例说明。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成都交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成都私家车的排名已居全国第三,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