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卷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丧    (  )使    簌簌(  )  琐(  )
狼jí(   )  踌chú(  )   pán(  )跚    tuí(  )唐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①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
②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
③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
④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                             
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触目伤怀: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
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
文章第二段可以拟定一个小标题为“徐州奔丧”,请以此为例,为下文的内容再拟写出三个小标题:               
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两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
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第六段并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1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找出段落间起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并回答问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文/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摘自《读者》2008年第5期)
第④段中作者说自已会非常留意关门的力度把握、倾听人们关门的声音,以至于成癖好。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着迷于此?为什么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品读下文,作者都从“那一响”中读懂了哪些人?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在生活当中,你的父母肯定也有如文中父亲一般的行为,你注意到了吗?请举出两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使(  )唐(  )狼(  )踌躇(  )(  )
(  )妥(  )簌(  )蹒跚(  )(  )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拼音写汉字。
奔sānɡ(  )举zhù(  )yū(  )腐
晶yínɡ(  )shì(  )擦fù(  )闲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词语。
颓唐:_________踌躇:_________不能自已: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惨淡:_________触目伤怀:_________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空。
《背影》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_战士。江苏_________人。你能写出学过的他的其他作品吗?如_________。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___,穿着___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段训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一系列事情营造而成。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使父亲晚年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拓展运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09年。
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姑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惟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
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洗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换洗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她的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转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千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新裙子都惊呆了。
爸爸看来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见饭桌上罕见地铺上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修理院里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里焕然一新。
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的,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动。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街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
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①告诉给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②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围绕线索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这篇记叙文的前三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等。(  )
(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中加点的成语“闻风而动”的意思是:其他城市的人们听到风声后纷纷来到盖茨街。(  )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奇迹可能就发生在出于爱心而为他人所做的平凡的小事之后。(  )
如果没有老师送给小姑娘蓝裙子的事,盖茨街是否会发生变化?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