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卷

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 D.佛道教义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来源: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