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练习卷
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巩固统一局面 |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有位人物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主张,这位人物的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 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政策,主要表现在( )
①“什伍连坐制” ②轻罪重刑 ③焚烧诗书 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 D.建立县制 |
《史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③实行连坐之法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增加赋税收入 | B.提高军队战斗力 |
C.严格控制人民 | D.打击贵族势力 |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
D.“为田开阡陌封疆”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
《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剥削严重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④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
A.奖励军功 | B.废除“世卿世禄制” |
C.连坐法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离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
A.秦穆公与秦始皇 | 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
C.秦孝公与秦始皇 | 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
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 B.奖励军功 |
C.建立县制 | D.禁止弃农经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过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