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四川]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B.“盐铁官营”
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





图1 金朝“贞佑宝券”
(纸币)拓片
(植入铜活字以防伪)
图2 1490年华隧铜活字
印本《宋诸臣奏议》
图3乾隆年间木活字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书页
图4 1874年王韬创办的
《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排印
的华资中文日报)

①活字原料丰富  ②服务对象广泛  ③技术逐渐进步   ④技艺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进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查阅资料做了如下笔记(见下表)。通过对该笔记的分析,他对申新公司和民族工业得出了一些认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申新纺织公司的变迁:民国4年,从英国进口36台纱机,采用股份公司形式的“上海申新纺织厂”(即申新一厂)开工。民国8年利润达到100万元。
民国10年在上海组成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三新财团”),构成荣家资本集团。三新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据民国21年统计,申新纺织公司共有9家厂,占全国民族资本(东北除外)纺锭、布机总数的19.9%和28.1%。
抗日战争期间,除汉口分厂内迁重庆、宝鸡外,余均被日军侵占。
抗战胜利后,申新原有各厂规模均未恢复至战前水平。
1951~1955年,各地申新纱厂相继实现公私合营。

A.公司创办时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B.公司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C.公私合营后公司的性质发生巨变
D.国际因素对民族工业发展影响较大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毛泽东思想成熟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主题词:“快城市 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下列关于成都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A.富饶的川西平原孕育了成都人不思进取的闲散心理特征
B.成都地处内陆,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节奏很慢
C.两汉时期,成都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生活节奏较快
D.休闲时可以参观成都境内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 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来源: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