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 |
B.个人作风急躁 |
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
B.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
C.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D.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 |
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 |
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 |
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 )
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 |
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 |
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
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 )
A.个人作风粗暴 |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 )
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
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
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
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
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
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
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农业体制不合理 |
B.农业税太高 |
C.耕作太粗放 |
D.农民素质低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最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他集中精力进行的农业改革失败了?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他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
(3)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联系苏联改革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教训。
材料一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就像是一个“跛脚巨人”。
材料三 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
材料四 2005年10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重点。
(2)根据材料二,这是指“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存在什么弊端?
(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种弊端造成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1: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2: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2: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2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