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C.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D.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摩洛哥人依宾拔都他,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来华,对一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记述:“渡大洋后,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刺桐港为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渭之世界最大之港,亦不虚也。”文中的“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临安 D.大都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唐代江南地区        B.汉代中原地区       C.明末苏杭地区     D.宋代太湖地区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角贸易”是15到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的一个重要方式。读下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B贩运的主要是

A.枪支和工艺品 B.香料和布匹 C.黑人奴隶 D.黄金和白银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牛顿 B.爱迪生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                              

A.资本输出  B.武力威逼   C.人口流动   D.商品输出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 “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 D.新中国成立初期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
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
D.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粮食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西方各国彻底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改革开放新时期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D.乡镇企业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某个时期曾出现“写万首诗、唱万首歌运动”,有首诗歌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个运动从属于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红卫兵运动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但收效甚微,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中国派代表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对外开放,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③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四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 年减一年, 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 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 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 省费倍蓰(xi, 五倍)。……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 分)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3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二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7年)
1951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其后,希腊等三国相继加入。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93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       2007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3分)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演时趋势?欧洲一体化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何种趋势?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