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端午 | B.清明 | C.七夕 | D.元宵 |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 |
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 |
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
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
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
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
D.粮食紧缺 |
古书记载,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
C.商品交易必须在市场内进行 |
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
关于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曾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柏拉图这段话的意思是
A.民主制必须是完全自由的 |
B.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
C.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 |
D.雅典法律很不健全 |
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
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A.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 |
B.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 |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 |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
学者们认为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轮番而治 | B.对君主的制约 | C.三权分立 | D.对权力的监控 |
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货币是
下图是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推动当时英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农业衰退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C.英国工业革命 | D.新航路的开辟 |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当时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 B.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下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
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
时 期 |
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A.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宗法社会完全瓦解
C.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选择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
B.都选择了民主共和之路 |
C.都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
D.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
毛泽东在1938年写道:“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A.认为国民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
B.肯定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
D.认为抗战即将胜利 |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20世纪30年代 | B.19世纪30年代 |
C.20世纪50年代 | D.20世纪20年代 |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1954年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下图)。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
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 |
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 |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下列选项中对上述观点分析错误的是
A.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
B.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
C.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借口 |
D.基辛格的观点纯属偏见,完全违背史实 |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
(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6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4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年)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年) |
约3600 |
75% |
25% |
中国(1851年) |
约43200 |
89% |
11%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帕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 180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欧洲 |
28.1% |
34.2% |
53.2% |
61.3% |
62.0% |
中国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洲商品销往欧洲的古老商路是什么?材料二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2)在17、18世纪,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因素中,除了材料二所提到的“新航路开辟”之外还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个例子)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