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福建]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质检)
游君山记  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日甫出甫:才 B.极有野趣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穷:穷尽 D.趣别山灵趣:趣味

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         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
(2)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北写望   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选自《林和靖诗集》
“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诸事不理,王夫人便觉失了臂膀,只得大事自己主张,而将家中琐事暂令探春协理,并命令李纨协助探春。(《红楼梦》)
B.因为双桥镇农民暴动,曾家驹逃到吴公馆,四小姐素来厌恶他,认出是他以后仍然不大愿意见他,更不愿意和他攀谈。(《子夜》)
C.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心不在焉,时常发错牌,瑞珏在后面给他指点,两人态度亲密,梅看见这情形,心感酸痛。(《家》)
D.欧也妮继承财产之后,家里每晚都有客人来访,对她大唱赞歌,她很是反感。夏尔离开后很少来信,这令她痛苦不已。(《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复活》)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
“此人”指谁?“封侯”指什么事?孙权是如何“擒之”的?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不但不放开马缰,还打算让那匹马掉转头往回走,他不明白那队长为什么要拒绝,只得赶紧对他说:“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他又添上句,“是一位爱您的女人。”
“女人”指谁?“有个女人在等您”指什么事?那个女人因为何事爱上队长?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
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摘编自《人民日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哩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崭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么,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么,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节选自《2009中国年度小小说》)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乏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同。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小说写“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颤的声音接上了话:“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 10 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话剧赏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根据中国环境监测网数据显示,②1月12日,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③天津为500微克/立方米。④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⑤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⑥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⑧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2013-01-13 10:13:18   人民日报

序号
修改意见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班质检)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
观众: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日,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引发关注,晒出自己吃得一干二净的盘子成为风尚。从发起人的几条微博开始,网友迅速响应,《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也随之发起“光盘行动”,加上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的关注和转载,这一活动急速升温。
请为上面的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其申请改名“陈光盘”,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集市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来源:2013届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