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西]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各组词组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罪(qiān)血(jì)(qī)郁陪鲤对(tāo)
B.临(tiè)宫(tāo)詈(zǐ)一一样(mú)
C.船(yùn)颓(pǐ)桀(ào)模两可 (líng)
D.栏(jiàn)沱(pánɡ)视(wǔ)逸兴飞(chuán)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宣泄嬉笑编纂声名鹊起
B.简捷精粹安详挑拨事非
C.博弈佳勉账簿责无旁贷
D.注销蜇伏株连金榜题名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前,奔驰汽车公司就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问题正式表态,称将用数据反戈一击,澄清事实 ,恢复公司的信誉。
B.习近平告诫全体党员“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领导干部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C.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D.她历经生活的磨难,独自把孩子抚养成人。十几年后,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中尽显生活的艰难,均为不易之论,看后让人唏嘘不已。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其中,抑止房价过快上涨和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成了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这联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B.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C.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没有他三国格局都有可能改写,甚至就没有赤壁之战,只可惜天妒英才,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D.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26日晚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以一场别开生面、极富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拉开帷幕。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领导人会晤。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几千年来,长城以北的广袤沃土一直被中原视为偏僻荒蛮的苦寒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①辽宁的北票、义县一带富产硅化石、鱼鸟化石,便是这一带当年万物生机勃勃的证明
②红山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辽河流域诞生,并由此缔造出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
③令人惊讶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
④但在万年前,这里却河流纵横、植被繁茂、气候温和
⑤等到此后接续的夏家店文化出现时,中间的文化断层长达整整1000年
⑥是与当时辽河流域适宜人居,具备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优良条件密切相关的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⑥③⑤
C.②⑥④①⑤③ D.④②①⑤⑥③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三国演义》)
B.元春的父亲是贾政,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红楼梦》)
C.他终于看到纵队的前列从这条街进入广场,不一会,一大群人便挤满广场。但除了知道这是一群人以外,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正是因为加西莫多看不清楚广场上的情况,才误以为他们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所以,当那一大群人靠近圣母院时,加西莫多便拼死抵抗。(《巴黎圣母院》)
D.子路虽然老是顶撞孔子,但憨直忠厚,孔子一直很喜欢他。子路死了以后,孔子发出感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士人多苦闷,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荦不群的气质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及昭宗为李茂贞所迫,将出奔太原,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因以为河东监军。其后崔胤诛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诏所在杀之。晋王怜承业,不忍杀,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业,复为监军。
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庄宗小字亚子)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奴使,非为子孙计,爱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阎宝,朱温之贼,蒙晋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谄谀邪!”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卮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足平也!”质因此获免。
(蒲博:古代的一种博戏,亦泛指赌博。)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病且革:急,重
B.承业一切以法之绳:约束
C.承业奋拳殴宝踣:跌倒
D.太后与庄宗俱承业第过:经过

下列各组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成庄宗之业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庄宗语侵之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不能有一言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承业虽是宦官,但他做人的风格深得晋王的喜欢,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保得住性命并受顾命之托的原因之一。
B.张承业在庄宗与后梁相持于河上十多年里,在后方负责招兵买马,聚钱积粮,督促耕织,在前线亦能奋勇杀敌,肝脑涂地。他是庄宗最后能成就霸业的最大功臣。
C.张承业不仅责任感强,而且耿直敢谏,在庄宗想从他那里要国家的钱作私用时,宁死不屈,并挥拳怒打拉他的阎宝,其勇气实在可敬。
D.张承业也很有智慧,当他知道庄宗很恨卢质时,他假装说要替庄宗杀掉卢质,实质上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也为庄宗保住了一个安邦定国的人才。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                                                                                 
②臣,老奴使,非为子孙计,爱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                                                                              
③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1分)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⑵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⑶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⑷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⑸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⑹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⑺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⑻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⑼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⑽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2012年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作者在文章的第⑴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以第⑻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⑺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言综合运用。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静悲凉”的意境。请以“晨雾”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②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④不少于200字。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一词,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一词,有“价值、作用”的含义。
请以“有意思与有意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必须写议论文。

来源:2012-201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