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江苏]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携带)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下列有关材料中的“券”,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标志着飞钱的诞生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 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5年至1911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28.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数量
占比(%)
行业
数量
占比(%)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 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官僚资本的膨胀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这部获得“荣誉奖”的影片是

A.《定军山》 B.《风云儿女》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诞生的场景, 小明同学为这幅照片拟了四个标题,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 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其中“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B.发表了南巡讲话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开发和开放浦东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这个“突兀的海角”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承载着欧洲人去寻金的梦想 B.记录着航海家前赴后继的征程
C.见证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衰 D.控诉着黑奴贸易的残酷和血腥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
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各代表团团长的合影,有关这次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为解决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C.活跃着新中国代表团的身影 D.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导致美国进出口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           
C.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的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棉纺工业中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纱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和华盛纺织总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且曾一度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张謇主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也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之初,郑观应就向李鸿章递上呈文,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准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四 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指的是什么?并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资本的关系”为主题,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它们还通过各种限制措施,承担起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的重担。……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
——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前看·在路上》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但它仍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三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材料四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怎样的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世贸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来源: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