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四川]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下列关于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阳极
B.在镀件上镀铜时纯铜作阴极
C.在海轮的外壳上装上铜块可以减缓船体的腐蚀
D.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因此可用铜罐代替铁罐储运浓硝酸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滴加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B
在K2CrO7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
K2CrO7与NaOH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
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滴加入BaC12溶液,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D
用铂丝蘸取溶液进行颜色反应,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双酚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双酚A最多可与2molBr2反应
B.G物质是乙醛的同系物
C.E物质的名称是1-溴丙烷
D.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32+4H+SO42+3S↓+2H2O
B.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 + CO2+ 3H2O 2Al(OH)3 + CO32-
C.FeS溶于过量稀硝酸中:FeS + 2H+Fe2+ + H2
D.双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 H2O2+ 2I-+2H+I2+ 2H2O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X、Y、Z、W、R、E是六种短周期元素,右图是这六种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与其原子序数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W>R>E
B.R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气态氢化物沸点高
C.Z与Y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D.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发生反应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容积均为1L的甲、乙两个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2molB和1molA、1molB,相同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A(g)+B(g)xC(g) △H<〈0。测得两容器中c(A)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x=3
B.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
C.给乙容器升温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也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向甲容器中再充入0.2 mol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增大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温度下,向一定体积的0.1mol/L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中pOH【注:pOH=-lgc(OH-)】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点所示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B.N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c(Na+)
C.M点和N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Q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等于醋酸溶液的体积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卤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很多。
(1)卤素原子与氢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极性最强键的是_____。NaF、MgF2、SiF4三种晶体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
(2)已知CsICl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倾向于生成晶格能更大的物质,则它按下列_____式发生。
A.CsICl2=CsCl+ICl        B.CsICl2=CsI+Cl2
(3)CH3Cl、BF3、SCl2三种分子中属于极性分子的是      ,ClO2-中心氯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写出一种与SO3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       
(4)已知CaF2晶体(见图)的密度为ρg/cm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相邻最近的 两个Ca2+的核间距为a cm,则CaF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钛冶炼厂与氯碱厂、甲醇厂组成一个产业链(如图所示),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写出T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
(2)写出钛铁矿在高温下与焦炭、氯气反应得到四氯化钛的化学方程式              
(3)制备TiO2的方法之一是利用TiCl4水解生成TiO2·x H2O,再经焙烧制得。水解时需加入大量的水并加热,请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原因:                               
(4)由TiCl4→Ti 需要在Ar气中进行,反应后得到Mg、MgCl2、Ti的混合物,可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Ti,依据下表信息,需加热的温度略高于          ℃即可。

 
TiCl4
Mg
MgCl2
Ti
熔点/℃
-25.0
648.8
714
1667
沸点/℃
136.4
1090
1412
3287

 
(5)CH3OH(l)的燃烧热△H=-726.5kJ/mol,请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以甲醇和氧气(或空气)、电解液为Li2CO3和K2CO3的熔融物组成燃料电池,该电池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由CO和H2合成甲醇的方程式是:CO(g)+2H2(g)= CH3OH(g)。若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物质的任何损失,上述产业链中每合成9mol甲醇,至少需额外补充H2   mol。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对PM2.5样本用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试样。若测得该试样中除H+和OH外其它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下表:

离子
K+
Na+
NH4+
SO42-
NO3
Cl
浓度/mol·L-1
4×10-6
6×10-6
2×10-5
4×10-5
3×10-5
2×10-5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试样的pH =        
(2)含SO2的工业废气处理:废气的将含有SO2的废气通过装有石灰石浆液的脱硫装置可以除去其中的二氧化硫,在废气脱硫的过程中,所用的石灰石浆液在进入脱硫装置前,需通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其脱硫效率;脱硫时控制浆液的pH值,此时浆液含有的亚硫酸氢钙可以被氧气快速氧化生成硫酸钙。
二氧化碳与石灰石浆液反应得到的产物为             
亚硫酸氢钙被足量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钙的化学方程式为                
(3)汽车尾气中NOx和CO的生成及转化。
①已知气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N2(g)+O2(g) 2NO(g) H>0
汽车启动后,气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                 
②在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使NO和CO迅速发生反应转化成对环境无污染的气体,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CH4催化还原NOx可消除氮的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 4NO(g)+CO2(g)+2H2O(g)△H=-574kJ·mol—1
CH4(g)+4NO(g)= 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H2O(g)= H2O(l)△H=-144kJ·mol—1
取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和NO的混合物,若氮氧化物完全被还原,且生成H2O(l),则放出的总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①连接仪器:把玻璃导管插入橡胶塞的操作是:              ,然后对准橡胶塞上得空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②检查气体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的操作是:               ,向分液漏斗中注水,若水不能顺利流下,则气密性良好。
(2)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不足,请指出           
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
E装置中:CC1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①请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化学用语)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       ,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                
②欲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来源:201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理综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