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素质展示历史试卷
2004年考古人员在北京昌平张营发现约为3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或出土距今约3000至4000年间的典型器物。石器主要为磨制的镰刀、铲、斧等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是小件工具、兵器和装饰品,有凿、锥、渔叉、鱼钩、镞、喇叭形耳环具及大量的陶制日常用具以及环、纺轮等生产工具及黑陶罐和彩绘的折腹盆,还出土用于占卜的“卜骨”等珍贵文物。上述文物可供研究领域包括
①夏商时期的基本社会生活 ②金属农具的应用与普及
③原始农业及渔猎生产状况 ④比较成熟的中国古文字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文献中,能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 B.甲骨卜辞 | C.《诗经》 | D.《楚辞》 |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①正名分 ②仁政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
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 | 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 | 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的历史信息应包括
①唐代妇女的服饰和发式多样化②制瓷工艺与造型艺术水平高超
③许多民族的妇女服饰相互影响④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相互渗透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唐以来,寺院“俗讲”盛行,内容是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与出现这种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A.理学兴盛 | B.民族融合 | C.宗教虔诚 | D.市民阶层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观点 |
A |
李悝:“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突破了血缘政治的统治秩序 |
B |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遭重创,并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
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
C |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并观测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绘制了第一副月面图。 |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
D |
“英国上院——这个自由的庙宇、新基督教的堡垒……一直在挖空心思寻找办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可怕的黑奴贸易。”——1750年 |
18世纪中期英国的黑奴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 |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指中原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
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中期中国的某书记载:“(□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A.中华民国 | B.英国 | C.美国 | D.德国 |
下列各项是对右侧漫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准确解读的是
A.1898年开始变法维新 | B.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 |
C.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 D.1916年袁世凯暴毙 |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中央社急电,来自东京的消息和旧金山的新闻传遍山城,狂欢占有了重庆。重庆人民在庆祝
A.成为陪都 | B.抗战胜利 | C.国共和谈 | D.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和平民主建国 ②社会主义革命 ③改组国民政府 ④军队国家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内容出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C.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 |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近代的上海“无论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及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该段材料表明
①打破服饰的等级规定 ②出现商业化平等化的特征
③趋新求异的奢华风尚 ④民国法令推行服饰民众化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统帅尼斯阿斯曾言:“男人就是城邦。”这里“城邦”的含义是指
A.公民构成的政治联合体 | B.少数贵族的寡头政治 |
C.城墙、军队等物质因素 | D.拥有公民权的雅典男子 |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造成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A.14世纪 | B.15世纪 | C.16世纪 | D.17世纪 |
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包括
①各州与中央之间的分权制衡 ②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③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④不同人种间权力分配平衡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 |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
C.美国的1787年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9世纪中期形成的国际分工,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A.英国在对世界资源的配置利用上占据优势 |
B.欧美主要国家共同分享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
C.工业国的巨额投资引导亚非拉美生产方向 |
D.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重要力量 |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
国学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体育 艺术 |
劳动技术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
修身 读经 讲经 |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 体操 |
|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
修身 |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唱歌、体操 |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历史犹如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有人称鸦片战争是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第一场较量。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列出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屈辱、苦难的百年历程。”
观点二:“鸦片战争客观上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鸦片战争以枪炮为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中国开始接触近代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以上观点,加以点评。
阅读以下两则关于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的材料:
材料一 “曼彻斯特的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摘自1842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
材料二 “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1852年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摘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