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限时集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说苑·立节》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
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
D.君主政治地位提升 |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的最大变化是( )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
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
姓名 |
官职 |
出身 |
萧何 |
相国 |
县吏 |
陈平 |
丞相 |
游士 |
周勃 |
太尉 |
吹鼓手 |
樊哙 |
左丞相 |
狗屠 |
灌婴 |
太尉 |
布贩 |
A.西周:“封建亲戚” B.秦朝:“独尊儒术”
C.西汉:“布衣将相” D.隋唐:“金榜题名”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清徐栋《牧令书》记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材料表明此时的内阁( )
A.相当于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 |
B.已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
C.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不是权力机构 |
D.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