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限时集训: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
B.战争由朝鲜引发 |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
读下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
①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
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在中国民族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以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 | 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 |
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 | 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
C.义和团运动 | D.五四运动 |
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 )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
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
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 |
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
言论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梁启超 |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陈独秀 |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