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效滚动冲击系列训练:技巧3
甲图表示干细胞的发育途径,乙图表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乙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细胞整个生命历程中的所有变化: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
B.如果甲图中的D细胞是乙图中的⑦细胞,则分泌物最可能是化学递质 |
C.如果甲图中的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则其在增殖分化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过程中要选择表达不同的基因 |
D.如果甲图和乙图表示的是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过程,则甲图中的D细胞和乙图中的⑤⑥⑦细胞相比,基因数目在分化过程中要减少 |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大豆种子研磨滤液呈紫色 |
B.蛋白质检测实验最好选用花生作为材料 |
C.三种种子都常用来做成面粉或榨食油 |
D.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相同 |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图①a~e过程中,代表细胞分泌Na+过程的是e |
B.在图①所示的结构中,主要由A物质决定着不同生物膜的功能差异 |
C.与图②中曲线Ⅰ相符的过程是图①中的过程a或e |
D.在图①所示的结构中,A和B物质大都不是静止的 |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中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厌氧呼吸 |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需氧呼吸 |
C.连接e→d→c→d,并从e侧通气,可验证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产生CO2 |
D.连接f→d,d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厌氧呼吸 |
一个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进行了两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后,有一个子细胞发生了受精作用。下列A~D各图中,表示出上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 )
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下图表示来自父母的1号染色体及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据下表分析他们的孩子不可能( )
基因控制的性状 |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
红细胞形态 |
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
Rh血型 |
D:Rh阳性 d:Rh阴性 |
产生淀粉酶 |
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 |
A.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是Rh阴性的可能性为1/2
C.有3/4能产生淀粉酶
D.出现既有椭圆形又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莱杭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某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代别 |
亲本(P) |
子一代(F1) |
子二代(F2) |
表现型 |
白色(♀)×白色(♂) |
白色 |
白色∶黑色=13∶3 |
若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雌雄个体数相同,F2黑色羽毛莱杭鸡自由交配得F3。F3中( )
A.杂合子占5/9 B.黑色占8/9
C.杂合子多于纯合子 D.黑色个体都是纯合子
假设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其基因型为MMNn。下图为该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①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③是有丝分裂中期图 |
B.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可发生在图②所示的细胞中 |
C.图④细胞只能表示第一极体,出现MmNN基因组成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
D.该雌性动物发生的变异为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种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
如图1是“分泌细胞(甲)释放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图2是“突触模式图”,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释放的物质①一定是激素
B.图1中的物质①在乙细胞表面或内部与相关受体结合
C.图2中化学递质的释放所需要的能量可由线粒体提供
D.图2中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
B.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型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
C.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
D.种群基因型频率、种群基因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
下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幼苗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幼苗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
B.苗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幼苗向光弯曲 |
C.幼苗是否展现向光性,是否取决于苗尖端的存在 |
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