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因(wèi)望(qǐ)小色(jué)排忧解(nàn)
B.大( dū)锯(lā)子手(guì)正防卫(dāng)
C.声(zī)锥(1éng)心病(guàn)垣有耳(zhǔ)
D.鼎(yàn)扰(dāo)巴狗(hǎ)袍登场(hù)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练蛰伏综合症珠联璧合 B.鉴订沉湎制动器真知灼见
C.坐落素愿自动挡切中肯綮 D.申辩度假众生相一拍即和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剩女”一词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色彩,使用者希图以此对晚婚或未婚的女性施加压力,迫使其尽快追求婚姻。
B.厦门海沧区率先在全市铺开“亮丽厦门”战略规划,在城市建设、社区自制两方面上下功夫,发展智慧城市。
C.只为风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老兵陈俊贵一言九鼎,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荣膺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D.乌克兰首都基辅市的反政府示威活动持续升级,风生水起的谣言助长了示威者的愤怒,加剧了局势的混乱。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除了赛百味、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和超市里卖的绝大多数面包中都含有偶氮二甲酰胺成分。
B.“油在运输、储存、洗罐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份有些超标也正常,”有网友认为,“但超标40倍令人难以置信。”
C.沪“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民众迫切想了解的是上海会否出现生育高峰?新政能否重新带来“人口红利”?
D.近期多个地方陆续下调了2014年GDP增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陕西省内67个县区甚至有望不再考核GDP。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来自天弘基金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余额宝的资产已超过人民币2500亿元,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
B.2014年春节前夕,多米音乐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出了红包派送,不仅奖品丰富,而且参与方式简便。
C.百合网推出“逼婚”广告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单身人士珍惜亲情,相信爱情,打破各种自我否定的心灵束缚。
D.很多人在讨论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五环失误的事,不少商家却从中看到了商机,注册了以四环加雪绒花为图案的商标。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学期传来消息: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去鲁”虽是近年新鳊教材的旧话题,依然引人关注。综合备方“去鲁”的理由有两点:国内中学教材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压缩鲁迅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鲁迅文章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新文章替换,就是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为标榜求新而“以新去旧”,是语文教材“新编”的准则吗?语文教材范文要编选经典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用粱朝文学家萧统的话说,“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入选文章思想性、文学性兼备。《凤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姑且不论文章的思想性,单就语言艺术而言,<风筝>文字自然贴切而道劲醇厚,并非艰涩到不可为初中生所接受。北大教授曹文轩说:“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质问值得思考。
当下阅读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当前阅读之倾向,从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即可看出。和“去鲁”一样,大家纷纷扛出了“大众化”的大旗,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就势不两立了。这种对大众化的误解一再发生,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大众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娱乐和求知并重,文化产品追求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俯就和迁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晓畅”,在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满足大众的需要并能提升大众的修养。文化市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供货方,更是精神修养的培育场,这两个功能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谐共存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是大师之作,还因为它们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在当前阅读流行快餐阅读的风气之下,用流行时文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去经典”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别的不说,经典阅读的缺失正导致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以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为由,把鲁迅“请走”,正是当前社会过度娱乐化、当前阅读过度浅表化的反映。“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编教材要注重经典,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从小学升到中学,本是儿童步入少年、向社会开启心灵的时机。编选经典并指导学生阅读,才能引导、启示学生跨人心智新阶段。这个原则恐怕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况且,“去经典”带来的阅读转变,丝毫不意味着创新或创造。
下列对“去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包括近年来新编教材“去鲁”等话题以及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鲁迅的文章《风筝》的做法。
B.它指当前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C.它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而迎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力”,实质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
D.它导致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编选内容,教师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水准来选择教学教材。

关于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筝》文字自然贴切,曹文轩认为,如果有人认为艰涩难懂,就意味着他的阅读能力已退化。
B.当前阅读倾向于阅读各类畅销书,很多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已对立。
C.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导致了经典阅读的缺失,说明了大众阅读过度浅表化、社会过度娱乐化。
D.经典阅读指导能引领学生跨人心智新阶段,能对民族、人类进行深刻的文化建构和深远的精神影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各方一致认为,国内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文章过于深刻、沉重,而新人新作更适合中学生阅读。
B.鲁迅的《风筝》一文,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可称得上经典,教材不应当删除。
C.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应当是具备思想性或文学性,不应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
D.文化的大众化应满足大众的需要并提升大众的修养,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形式上“明白晓畅”。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师丹字仲公,琅琊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元帝末,为博士。建始中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丞相司直。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衷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渐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①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朝臣,皆对日:“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成、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成、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封事: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事匡衡治:研习
B.车马衣服宜皆皇之意称:称赞
C.以此贬黜,恐不众心厌:使……心服
D.非所以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一统,称亡秦以为比喻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死有余责
B.①今钱易之,民以故贫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①关内侯师丹端诚国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②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师丹“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
②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③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④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
⑤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⑥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丹曾以匡衡为师,出任过东平王太傅。后因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推荐人京做了丞相司直。
B.师丹曾与王莽一起先后反对过高昌侯董宏上书尊称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的建议与郎中令泠褒等人的上书。
C.师丹曾经因属下私自写下奏章草稿被廷尉以大不敬罪弹劾。后为之申辩的两名给事中被降级,师丹被免职。
D.师丹在汉平帝即位后被赐爵关内侯.享食原来的封邑。后来,太皇太后认为师丹忠诚国家,封他为义阳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
(2)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
(3)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日
陈子龙
雨外黄昏花外晓,催得流年,有恨何时了?燕子又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
午梦阑珊归梦杳,醒后思量,踏遍闲庭草。几度东风人意恼,深深院落芳心小。
【注】陈子龙,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曾追随南明福王,后辞归;后举兵抗清被俘殉难。
作者在上阕说“有恨何时了”,请简要说明“恨”的内涵。
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列语句排列成一个语意连贯、意思明确的句子。(答案只写序号)
①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
②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③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
④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
⑤创新与包容的禀赋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⑥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仿照例句的修辞和句式,在“高三”“大学”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不超过40字)(4分)
示例:年龄,人生历程中的一把尺子,只能测量出你生命的长短,却无法丈量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媒体流行语有:①中国梦②光盘③土豪④女汉子⑤逆袭⑥点赞⑦家风⑧高端大气上档次⑨时间都去哪了等。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一个方式显现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请任选其中三个流行语,扩展成一组语意连贯的句子,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的社会风貌进行简要描述.不少于60字。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古诗文名句,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l)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2)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有何作用?
结合全文,探究“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的内涵。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的美景,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后更精彩,前提是我们不能放逐自己的梦想,可以调整前进的方向。唯有不断为自己打开不同的窗口,机会的阳光才会照在我们的身上。
——卡特•吉米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写成诗歌。

来源: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