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生物 / 试卷选题

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表格所示是两种细胞所拥有的特征。从表格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成形的细胞核   
无 
有   
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有 
无   
细胞呼吸       
有 
有   

A.细胞Ⅰ是原核生物,可能是蓝藻
B.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D.细胞Ⅰ没有线粒体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多组二倍体草莓幼苗的芽尖,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处理的时间
B.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表现出两重性
C.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着丝点分裂诱导染色体加倍
D.处理后的植株中不同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研小组利用相同生理状态的同种实验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则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C.可能是垂体发生病变进而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配方饲料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导致实验鼠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有纯合的野生型小鼠若干,经X射线处理后,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经研究发现,该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是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某科研小组让该突变型小鼠与多只野生型雌性小鼠杂交,观察并分别统计子代雌雄小鼠中突变型个体所占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雄性小鼠 
   A
雌性小鼠 
    B

A.如果A=1,B=0,则说明突变基因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B.如果A=B=1/2,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的显性基因
C.如果A=0,B=1,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如果A=0,B=0,则说明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中P和p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   (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P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p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
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
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为0
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家在某地记录了某种不同体色的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的个体数量,按照百分比绘制成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同学研究某湖泊中X深度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时,设计了如下操作:①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号a、b、c,并将a用不透光的黑布包扎起来;②将a、b、c三个瓶子均在湖中X深度取满水,并测定c瓶中水的溶氧量;③将a、b两瓶密封后再沉入X深度水体中,24小时后取出;④测定a、b两瓶中水的溶氧量,三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内X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w) mol/瓶
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C.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 mol/瓶
D.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v mol/瓶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长度(单位:mm)影响的实验,连续观察几天,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号
   操作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顶芽保留
0
0
0
0
0

去顶芽,切口涂
抹生长素
0
2
5
7
10

顶芽保留,侧芽
涂抹细胞分裂素
0
10
20
40
60

   去顶芽
0
20
40
60
80

去顶芽,切口
涂抹赤霉素
0
30
65
100
140

A.比较甲与丁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B.比较乙与丁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C.比较甲与丙可知,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侧芽的生长
D.比较丁与戊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生长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下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

A.2∶2∶1∶1 B.4∶2∶2∶1
C.9∶3∶3∶1 D.3∶1∶3∶1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同学在探究NaHS溶液对柳条不定根发生及其生长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图结果。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1~1 mmol/L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柳条的对照组
C.NaHS溶液促进柳条不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一定是0.2 mmol/L
D.不同浓度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和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个体
总数
类群

薇甘菊
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
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
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
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6
1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曲线增长,原因是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 典题轻松练 表格和直方图类突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