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
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 )
①《石氏星表》 ②赤道坐标 ③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 ④浑天仪 ⑤简仪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在描绘市井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 )
A.展子虔的《游春图》 |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
C.郑板桥的《墨竹图》 |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满于当今之丰年”,这句诗赋表达了作者对哪一历史时期腐败政治的不满?( )
A.春秋 | B.战国 | C.西汉 | D.东汉 |
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元朝统治者对艺人的保护政 | B.科举考试的发展 |
C.广大文人的热情投入 | D.深入反映了社会现实,赢得人民喜爱 |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 B.楚辞 | C.汉赋 | D.唐诗 |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
A B C D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A.《本草纲目》 | B.《齐民要术》 |
C.《九章算术》 | D.《石氏星表》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 B.工作内容 | C.工作职责 | D.工作性质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 B.丝帛 | C.竹木筒 | D.石碑 |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 B.楚辞 | C.汉赋 | D.唐诗 |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 B.秦汉 | C.隋唐 | D.两宋 |
某些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缺乏考证,有时存在违背史实的错误。下列片段或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岳飞说:“身为南宋子民,定当以抗金报国为己任。” |
B.汉武帝对卫青说:“此番出兵匈奴,责任重大,愿大胜而归。” |
C.顾闳中在画《韩熙载夜宴图》 |
D.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 |
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该学者是
A.裴秀 | B.郦道元 | C.沈括 | D.徐霞客 |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
音乐激荡着情感的浪花.记录着历史的回声。《十面埋伏》是以我国古代某场战争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首大型琵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琵琶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
②该战争是东汉末年的垓下之战
③该曲京剧《霸王别姬》均以同一场战争为素材创作
④该曲是江南丝竹的代表作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
C.《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
D.雕版印刷术应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游历临安(今杭州)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A.穿着棉布的市民 | B.阅读《三国演义》的文士 |
C.吟唱京剧的艺人 | D.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 | B.八仙来自于民间 |
C.道教的广泛传播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清代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者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此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这部作品
A.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 | B.讲述的文人故事贴合社会,发人深省 |
C.表明中华民族向来有尊敬士人的传统 | D.推崇统治者所认可的儒家学说和精神 |
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A B C D
下边两幅作品的作者创作基本特点有
①集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②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
③强调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④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注重科学分析 ③不重实用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 _______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
A.雕版 | B.造纸 | C.指南针 | D.火药 |
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足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
A.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 |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
下图为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鄂君启金节,1957年安徽省寿县出土。自铭“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舟节文字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都是自鄂出发,一年均往返一次。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对该金节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的重要实物史料
②表明当时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
③节中文字字体后来演变为小篆,通行全国
④证明当时楚国经济领先于其它各国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
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
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分类 |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
动物狩猎畜牧 |
植物农事耕作 |
天象气侯时间 |
山川河流方位 |
战争兵器 |
服装居住 |
交通 |
文化娱乐 |
宗教 |
数量物性 |
比值(%) |
20 |
17 |
15 |
9 |
7 |
8 |
7.7 |
3.6 |
3.1 |
3.6 |
3.6 |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的浪漫风格 | 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 | D.绘画的意象化 |
《华西都市报》2013年12月17日报道: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对以上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成都地区的丝织业很发达 |
B.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有关历史的认识 |
C.西汉时成都地区的中医学全国领先 |
D.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 |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
唐朝学者吕总《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该书法家是
A.钟繇 | B.怀素 | C.欧阳询 | D.苏轼 |
下图是徐悲鸿所画奔马。徐悲鸿曾赴欧洲学习写实的专业绘画技法,从中他发现了根治中国画之重复、模仿的方法。然而,在巴黎和柏林学习了八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运用中国艺术体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画法以完善绘画风格的老路上来。徐悲鸿的创作历程表现了
A.中西方绘画技法相互融合 | B.文化爱国者抵御外国影响 |
C.文化交流中的全球化趋势 | D.中西方绘画技法难以融合 |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长城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基础 | B.秦长城西起陇西,东至临洮 |
C.清康熙“修德安民”,不修长城 | D.山海关、喜峰口均是长城重要关隘 |
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红楼梦》的相同之处恰当的一项是
A.揭露社会的黑暗 | B.歌颂反抗精神 |
C.推崇人文主义 | D.促进商业的发展 |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 B.法家的严刑峻法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灿烂辉煌,对下列著作的成就或历史地位的表述,准确地是
A.《农书》——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 |
B.《授时历》——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C.《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
D.《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
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从材料可知,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
①记录皇帝的言行 ②记录朝廷的事务 ③发布中央信息 ④反映地方民情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