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备战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九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个几亿入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困难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一“历史性胜利”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实现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56年 B.1978年 C.1966年 D.1958年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 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D.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轻重工业比重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成果
③图一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图一图二表明政府长期重视民生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包括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④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一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一幅漫画,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B.该事件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C.反对刘少奇等进行调整改革 D.符合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下列三幅图共同反映了

图1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 图2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图3 农民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

A.经营方式的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C.农民利益的保护 D.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49~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11.88
28.83
42.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工业的控制     D.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6—1978年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出中国

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④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A.启继承禹的王位, “公天下”被“家大下”取代
B.19l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D.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帐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上海工商业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新中国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是为了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完善工业体系
B.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C.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立
D.调整生产关系巩固私营企业地位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C.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88年以来,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补充。下列内容出自82版宪法而非其修正案的是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种做法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C.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地图包含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有关下面两幅地图的信息,不合理的是

中华民国对外开放图(1917)                   中国改革开放示意图

A.两者都是从东南沿海开始逐步向全国扩展
B.前者开放无规律、无计划,是被迫;后者有计划、逐步开放,是主动
C.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
D.前者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后者是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来源:备战2014 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