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
          ,望帝春心托杜鹃 。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从军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            。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身(托身)为(商人)人妇(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安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因此)(作)长句(七言诗)(作歌)以赠之

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升官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人生死决:判断
B.倚剑坐危:端正
C.之,则纸人烛:燃烧
D.手弓而矢腰:腰里插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自卜执付有司而杀之
B.公奔出手弓腰矢
C.审视,土偶及地高如人
D.断而两皆犬血模糊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B.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C.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D.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②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4分)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的速度在继续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一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马寅初始终坚持自己人生理想,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表现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赤诚。

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文章题为“大气人生”,“大气”包含着马寅初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屋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一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红楼梦》中,向黛玉学诗的是谁?(   )

A.妙玉 B.湘云 C.香菱 D.宝琴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二选一。(80字左右)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述情节。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王熙凤判词中的一句。请简述能体现这句判词的一则故事。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心的牢房禁锢了我们的自由,吞噬①了我们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心的牢房尘封了我们的理想,磨灭了我们鹰击长空的的豪情壮志;心的牢房锁住了我们隐行的翅膀,湮②没了随梦而飞的希望。摒弃牢房吧,让我们的青春燃烧起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其实人生也如四季:天真浪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③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稳持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伛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但④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在①②处填写正确的拼音。
从“老气横秋”、“血气方刚”、“豆蔻年华”中选一个词语填在文段中的③处。
在④填写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上下语意连贯。(每句2分,共4分)
倾听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
你能听到风儿吹过,可你能听到彩云舒畅的鼾声吗?
你能听到小雨淅沥,可你能听到月光轻叩窗棂的声音吗?
(1)                                                                       
(2)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今年春晚上的一首歌曲《时间去哪了?》引发了国人的共鸣,这其中可能有属于你自己的回忆,也许会引发你的许多思考,有人会感慨幸福去哪了?快乐去哪了?请以“         去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