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21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革中,语文课程改革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改革启动之前,全国有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讨论是由《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三篇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引发的。这次讨论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到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练习与考试评价,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讨论引发了人们对语文从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百年探索的反思——语文到底应该怎样学、应该怎样教?
世纪末的集体反思与跨世纪顶层设计
1998年11月25日,教育部在四楼会议室召开“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朱慕菊(时任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主持,柳斌(时任教育部总督学)出席并讲话。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童庆炳教授、郑敏教授、刘锡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雷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等出席会议。会上,专家们分析语文教学现状,提出改革的建议,强调语文应该关注人的发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要重新讨论制定课程标准,重新编选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1999年5月中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与江苏省教研室、北京师范大学与吉林省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市教研室,成立三个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小组。三个小组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一线调查与课程设计工作。一年后三个小组合并,由巢宗祺教授负责。
1999年12月27日至30日,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举办“中国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国际研讨会”,海内外四五十位专家出席研讨会。于漪老师到会作了题为《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演讲。受巢宗祺、方智范、朱家珑三位教授委托,我代表语文课标研制小组发言,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中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普及教育。2.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4.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5.要适应开放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国际理解。6.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7.必须坚持从汉语言特点出发。8.必须坚持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道路。9.应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10.要加强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时发言的结束语:“如果说世纪末语文讨论的主题词是‘忧思’的话,那么,新世纪语文教育的主题词就是‘建设’!”
2000年12月22日是个特别重要和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办及相关部委领导在中南海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汇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副部长王湛,时任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副司长朱慕菊等出席。王湛副部长汇报课程改革总体方案,语文、英语、科学三科汇报课程标准研制思路。
我代表语文组从四个方面作了汇报:1.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增强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3.遵循祖国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4.根据学生的语言和身心发展规律,确定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李岚清副总理充分肯定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几个小组汇报的课程改革思路。他强调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还列举了自己发现的一些教材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他讲话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常常引起大家会心一笑。
这次会议之后,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各科课程标准。
20世纪初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建立现代学校课程,语文独立设科。一个世纪的探索之后,经过集体反思和顶层设计,语文课程开始了改革和建设的新历程。
三个教学大纲:为课标研制奠定基础
语文新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教育部颁发的8个课程文件——2000年的高中、初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有即将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8个文件一脉相承,不断完善。
在理清课程改革大思路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先修订各科教学大纲,尽早改变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三个语文新大纲与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五个方面的突破:一是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基础学力,改变繁难偏旧的状况;二是突出人文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包括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在内的人文素养;三是注重时代性,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重视略读、浏览、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是重视感性,重视积累、感悟,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提倡多读多写;五是加强整合,调整结构,简化头绪,合并知识点和能力点,提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个语文新大纲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颁布之后,新大纲培训与教材修订工作旋即启动。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到培训会宣讲新大纲。语文新大纲受到广泛的好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新大纲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确定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五个课程标准: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完善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展现了语文新课程,成为语文新课程建设坚实而又闪亮的起点。特别是,这一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犹如纲举目张,让许多纠结迎刃而解;十条总目标、四个学段五个方面的阶段目标,构成素养为本、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理念先进,清晰明了;由教材、教学、评价等构成的实施建议,以及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等,为新课程的落实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新标准在识字写字、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比如:“自主阅读”“自由写作”“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等理念和提法,可谓振聋发聩,多年来一直指引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突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提炼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总目标;构建了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模块型课程体系。这些都是对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对2017年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凝练与学习任务群的创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2001年版的修订。修订工作由巢宗祺教授、温儒敏教授主持,在充分肯定十年语文新课程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分析研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2011年版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做了有意义的区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进一步突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教学目标膨胀、课堂对话走形式、学生朗读矫揉造作、写字教学不太重视等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偏差,提出了相应对策。新增《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进一步增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科学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经过好几年的全国性调研,做了大量的修订准备工作。修订工作由王宁教授、巢宗祺教授主持。这一课程标准实现了四大突破:一是凝练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素养型目标体系;二是设置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整合型内容体系;三是以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主线,引领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四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发展性评价系统,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2017年版高中语文标准,标志着本世纪初开始的语文课程转型基本完成,进入语文育人的新境界。
当前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鉴2017年版高中语文标准研制思路,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内容建设,引领教学和评价改革,必将对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陆志平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及修订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