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前不久,在南通参加“名师之路”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上午连续听了三节小学数学课。三位教师都有课前“热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各有各的精彩。
顾娟老师课前让学生观看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一位小学生竟在极短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一串数字相加之和,教室里一片惊叹声。顾老师问大家:“这就是挑战,你们敢不敢?”学生摇着头,轻轻地说:“不敢。”顾老师说:“我们要有信心,可以从最小的、简单的问题开始挑战。”正式上课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了“和的奇偶性”。下课前,顾老师又布置了一道挑战题。挑战,已深入学生的心灵。
季国栋老师上第二节课,教的是“认识新的数”。课前,季老师抛出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你们喜欢我叫你们‘小朋友’呢,还是‘同学们’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老师叫‘同学们’,因为我们长大了。”季老师说:“是的,你们长大了。”随即话译一转:“可是有句话,不知你们信不信。这句话就是:人长大了,想象力就退化了。”同学们说不相信,于是季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横,让学生想象。在学习“认识新的数”的过程中,季老师说,新的数和我们一样,是可以生长的。下课前的结束语是:新的数、新的知识其实是创造出来的。
贲友林老师的课,先让学生认识“贲”字:“今天是谁来上课?”学生肯定地说是责老师来上课。贵老师再问:“今天究竟谁来上课?”最终的答案是:贵老师和大家一起上课,上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大家共同的事。接着责老师又问:“上课时听谁讲?”学生又一再肯定地回答:“听老师讲。”讨论的结果当然是: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们讲,大家一起来讲,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就叫上课。
显然,课前“热身”已成为上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不仅仅是引起兴趣,而且是形成学习动力,让情感一开始就进入认知活动。不仅如此,其意义、价值还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上课,什么叫学习,怎么学习;什么叫知识,知识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数学学习,数学学习的关键在哪里。于是,我将顾老师的课称为“挑战性学习”,将季老师的课称为“生长性学习”,将责老师的课称为“自己学会学习”。尽管课前“热身”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全过程,一堂课也不能代表这位教师所有的课,但“窥一斑而知全豹”。
三位教师的课都指向了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学习。还指向了数学课的特质: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指向了人,指向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这是数学课,而语文课呢?恐怕也必须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