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就要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逐步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虽已从实践层面取得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成效,但一些学校在解决学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依然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注重单育单举的传统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倾向于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升学”成绩,就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是通常也就以“考什么,才举什么”的应试套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囿于各育各举的学科壁垒。这种学科壁垒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科课程条块化和同一学科课程年段化,且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往往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所以这类各育各举的现实样态,不是相互统整与融合,而是彼此割裂和对立。
3、陷于凡举必考的评价模式。由传统教育定式思维使然,我们稍不注意便可能掉进应试教育“举什么,就考什么”的“循环陷阱”中,直接把“五育”并举的科学评价方式简化成“五育”考试。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见,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真正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将是现代学校亟待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价值审视
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间题,学校就要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育治理、成效评价等基本环节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尽管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育人目标的设置上,都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但是作者发现很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依赖于“分数”,而在其他育人工作方面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事实上,这种重分数、轻素养的“跛脚”现象,越到高年级阶段表现得越明显,而且现在似乎还出现向低年级阶段逐步蔓延的态势。究其原因,从宏观层面上讲,这既与过去一直奉行“学霸天下”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有关,也与“一考定终身”的结果评价指标有关;而从微观层面上讲,当然还与学校自身尚未真正探索出“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直接相关。
基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我们要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将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对学校而言,无论是作为一线教师--现代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还是作为一校之长--现代学校治理的设计者和引领者,都需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自觉地对学校全面育人工作和创新育人实践机制进行价值审视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我们按照横田与纵深的中小学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通过国家顶层的“五育"并举走向学校基层的“五育”融合,精准破解“见分数不见素养"“见学科不见学生”的教育难题充分拓展学科课程教学的时空维度,继续强化课堂主阵地的“融合”作用,切实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脑袋“富”起来,身体“动”起来,眼睛“亮”起来,双手“勤”起来。同时,学校还须紧握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四维一体”的协同评价“指挥棒”,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努力培养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
(一)坚持德育为先,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场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这是新时代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应然选择。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诸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银的虚无主义者成平周的市价主义者。
那么,学校您样才能下能铸魂、有人的先手棋呢?实施“五育”融合,必须喀传德育为先,饱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就是要学生的品格“高”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员有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有工作格局中,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他们形成知、情、意、行的德育家养,从而让他们能够拥有高贵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做到循序渐进、内化外显、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另外,我们还要秉持“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建课程”的德育课程观,正视德育现状,聚焦德育问题,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德育教育的实践创新机制和评价改革机制比如,在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中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又是发展学生道德品格的基础课程,因此学校必须认真上好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不断重塑以生为本的主体观、全面发展的成才观、深度整合的课程观和知行合一的教学观,合理利用体验式、启发式、浸润式、互动式、渐进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构建横向贯通、纵向深化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机制。
(二)提升绿色教育质量,让学生的脑袋“富”起来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过去,中小学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业质量发展指标,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成效。然而,倘若仅以学业成绩为导向,过于依赖考试评价,那么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个性发展受阻、学业负担加重、成长质量降低等问题。实际上,“五育”融合的主阵地在课堂,面对学校智育工作的“一枝独秀”,学校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绿色生命质量、绿色学业质量和绿色成长质量,真正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这应是现代学校实施高质量教育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
教育能否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能否有效运用教育手段和实践方式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学校能否提供基于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学科课程,取决于教师能否创设符合认知规律、蕴含生命气息和闪耀智慧光芒的高质量课堂。在开齐、开足学科课程的前提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深耕课堂、成就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着力提升绿色教育质量,不断激发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正确引导学生建构深度学习的认知结构并积很贾造终身学习的成长能力,他们的内心才会变得更加充盈,他们的脑袋也才会变得更加聪势。
(三)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身体健康既是学生成长的起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原点增强体质、磨砺意志、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强健的体魄,这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育工作。然而,笔者发现当前个别学校对这项基础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开展体育教学的现实环境也不容乐观。例如,有些学校存在专业体育教师配置不充足,教学课时经常被挤占,以及学生身体肥胖与近视率高居不下、集会站队时有学生昏倒学生引体向上少有达标等问题,这都会给学校全面育人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与挑战。
显然,在这个专门用来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场域里,学校的空间景观不只是一间间被隔离起来的教室,学生的成长姿态不只是整天静坐在课桌前“埋头苦读”,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只是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还需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功能的运动场地,因人而异地设置可选择的运动课程,因势利导地孵化精品运动项目,保障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参加相应的阳光体育锻炼,每周都有时间在操场上跑一跑,在沙堆上跳一跳,在双杠上翻一翻,在吊环上拉一拉,甚至定期到野外爬爬山、散散步,让学生的身体真正“动”起来,这将是未来学校应有的教育景象。
(四)注重美育熏陶,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能看到学生真实成长的样子。现代教育的魅力不仅要让学生的脑袋“富”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这个“亮”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学习样态。基础教育应为稚嫩的生命打上一层阳光的“底色”,这层“底色”其实就是充分地展现出学生个体的生命亮度。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涵养美的气质和美的品格。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还要让他们的眼睛闪耀艺术的“光芒”,而这种“光芒”则是更多地展现出学生个体的精神亮度。
如何做到以美育德、以美育心、以美育人,对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美育工作。学校要充分整合不同场域的美育实践课程,充分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艺术素养,不断激励学生在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育观。
(五)培养劳动素养,让学生的双手“勤”起来
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评价指标相对单一,这便导致一些尚未被纳入升学考试的学科课程很难在学校实践层面落地生根,其中劳动课普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过去,基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智力发展,而相对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操作。另外,学校也很容易将劳动课程内容简单地等同为煮饭、洗碗、扫地之类的家务劳动,甚至有的还提出开展劳动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耽搁学生的学习时间等。如此一来,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就呈现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尊重他人劳动、随意浪费粮食等不良现象。同时也凸显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错误、价值模糊、态度消极、技能欠缺等具体问题。
实际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劳动课程就应被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之内。为了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当前各大中小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适度参与公益服务劳动和生产实践劳动。学校要在学生中,有效根植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价值观,努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自立自强的品质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推进“五育”融合的评价改革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就不能将“五育”进行简单相加甚至直接割裂,而是要对其内在要素进行深度统整和有机融合。在“五育”融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考什么就举什么,考什么才有什么”的教育评价“循环陷阱"、尽力克服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顽瘴痼疾,深人推进“五育”融合的评价改革。切实突破当前中小学校面临的单育单举、各育各举、凡举必考的现实困境。
中小学要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等措施、按照横贯与纵深的中小学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对学校育人成效进行四个方面的对标检验:一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脑袋“富”起来,身体“动”起来,眼睛“亮”起来,以及双手“勤”起来;二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让学生更好地彰显自然的生命活力。获得自主的生存技能,养成自适的生活习惯,拥有自由的生长样态;三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绿色生命质量、绿色学业质量和绿色生长质量;四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立足学生的立场,着力从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四个维度紧握住教育协同评价的“指挥棒”,12充分发挥学校主导性评价、家长参与性评价、政府引导性评价和社会督导性评价“四维一体”的协同评功能,积极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基本导向、学科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中小学一体化发展为思路、“五育”融合为实践机制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评价体系,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并努力,培养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来源:名校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