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
“人需要一个‘参照系’,才不至于迷失自己。自己在专业领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总是在比对中发现的。‘不完美’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形式去学习,才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教师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教师成长要注意哪三点?
人物介绍
教师学习最好的场所是课堂。我给小学生上过课,给新入职教师上过课,给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上过课,也给大学的研究生上过课。在不同的课堂上,作为教师,收获也不同。
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给小学生上课,一直是我的主要工作。给小学生上课,要想让他们学得好、学得足,就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一是要思考他们能学会什么,二是要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学会。关注“学会什么”,要会在课程、教材、教法的三维视角之下确定教学目标。关注“怎样学会”,就要为小学生设计学习的支架,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表达。有时候,问题设计的问法出现偏差,学生的思路就会跑到另一条道上。
给小学生上课,让我意识到要更加注意用词的精准,设计的活动步骤要明确,设计的学习支架要有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看懂、能执行、有所收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给教师上课,要能够解决教师们的现实问题,不能只讲自己擅长或者准备好的内容。比如我给新任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时,知道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没有经验,于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就拿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与他们分享。
比如,如何分工打扫卫生、如何保证课间的秩序等,然后再开展语文教学的专题。即使是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也应从他们最关心的课堂教学问题入手。不同阶段的教师,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我跟他们一起观看课例,一起分析评价,把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某个阶段的问题。这样的过程,让我对教师培训和教师成长规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课堂实践中开掘思维深度。给别人上课的同时,我也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我印象最深的是质性研究课。在课堂上,老师都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关注解决现实的问题。老师一直强调我们是“研究”、是“诊断”而不是“开药方”。研究先要判断有什么问题或者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凭借朦胧的判断和模糊的经验去干。一线教师付出很多,但多是靠经验在做事。如果不能以研究的视角审视现实问题,就难以发现深层次的原因,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应该多进行换位思考和体验,在“师”与“生”的不断交叉变化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人总是有惰性的,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是需要毅力和韧劲的,做课题研究就是如此。课题研究就像一个“刻度表”,以时间的尺度来衡量所做之事,让人须臾不敢懈怠。不断迭代的研究,总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就这样一点点地前行,让所做的事更有深度。
通过持续研究提升思维水平。2000年4月,我第一次接触到课题研究。当时的学校申请了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语文实践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参与了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负责其中一项子课题。周六日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课题申报书,这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课题顺利立项和结题,让我明白,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
后来我先后主持“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等一系列“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课题。之所以不断申请课题,是因为在上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回头看看20年来做过的一系列课题研究,其实都是第一次课题的延伸。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很大,围绕一个课题进行多个方面研究和总结,可以解决自己想弄清楚的问题,并逐渐培养研究思维。但教师不应该为做研究而研究,教师在用课题成果指引自己前进方向的同时,应该多思考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意义,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通过总结梳理和成果提炼升华认识。日常工作总是繁杂的,即使是课题研究,也要面对琐碎的日常。在工作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获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什么是拿得出来的,什么是值得向别人展示的,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梳理、提炼,不断地去粗取精。
成果的总结能让人的认识从隐性变为显性。课题成果的提炼,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但教师在课题开始之时就要对结题的成果有预测。教学成果提炼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我多次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主持的“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获北京市2017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成果的评审过程中,听取不同专家、不同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这样的过程对于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教学成果的呈现有多种形式,一是课题结题报告,二是教学成果申报书,再就是各种图书。不断地写各种报告,自己的教学思想就逐渐清晰了。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提炼,让研究成果固化下来,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摇摆”。教学的钟摆效应,就是因为总是忘记过去曾经做过什么。
我先后出版图书多种,有供教师阅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等,也有供小学生阅读和供家长阅读的。与出版社编辑、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度接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不同的角度学习——编辑的要求让我更严谨,一线教师让我更审慎,学生和家长让我更贴近现实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成长,需要自己不断适应,也需要不断地寻找,关键是要清楚什么样的土地是自己需要的。教师为了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但不能频繁更换领域,而应该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充分地生长与舒展。
教师成长最大的动力就是以修为的姿态不断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学习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儿。教师学习需要有情怀,以知行合一对待生活;教师学习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以融合态度对待学问;教师学习要有专业要求,以敬畏之心对待学生。
从自我经验出发,我认为教师成长有三点很重要:一是要有发展规划,找到人生榜样,然后按照他们的样子去成长;二是要有行动策略,以研究的姿态,一生只做一件事;三是要有终极目标,那就是学以为己,影响他人。
教师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育人英雄。我们的一小步,就是教育的一大步。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