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在受过教育之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不平凡的人。
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坦然接受平凡现实的心理机制,塑造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观。承认平凡,反而会让一个人充满进取的力量。
与各位老师和家长分享这篇文章,希望对您的教育有所启发——
我们的教育总是期待孩子在受过教育之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杰出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
因此,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希望他们自己能够或者我们帮着他们树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比如建立起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优秀运动员、高级官员或管理人员等远大的个人目标。
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人才能更充实,生活才更有方向,学习才能更有动力,而没有目标,人会变得懒散,各种能力提升也会很慢。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科学家、音乐家、高级官员或管理人员、优秀运动员……这些在各自的领域内有顶尖成就的人,都是极少数,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多数人都终将会平凡地过此一生。
从社会学上讲,这是人才涌现的规律,强中自有强中手,最强的只能是那几个。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某个行业的顶尖翘楚,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意愿外,还有天赋和机遇这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逐渐帮助大多数孩子完成这样的心理过渡,或者让他们拥有一种心理机制,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样的心理过渡——坦然地接受一种平凡的现实,做一个平凡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充满自信地做一个平凡的人,不因理想的破灭而消沉、气馁,在能力范围内还要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建立起一种平凡但不平庸、不碌碌无为的人生观,尽好自己的本职,完成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帮孩子树立信心,建立远大的个人理想,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接受自身的平凡,认清现实,却不消沉,依旧积极生活,更是家长和老师要给多数孩子上的必修课。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深深感到:如果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始终把自己放在平凡人的位置上,每天早晨起来,首先警醒自己的就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有一个可以触摸到的现实目标,我会为这个目标努力打拼,而且我的生活只与我有关,只要在我现实的可能性之中尽力做到最好即可,没有必要与他人比较,这么一想,很多生活中的烦恼就都没有了。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尽管兄弟姐妹五个,但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上学,农家活只是在假期里干一些,因此我常常觉得自己注定要远离家乡,成就一番大事业。
后来当了老师,依然在校园里生活,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在这近30年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有烦恼,特别是想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的现实状况很不吻合的时候,我的心理就会失衡。
这种失衡还包括很多现实的比较,比如与同事的比较,在买房、职称、业绩和孩子的成绩等方面都有很多可比性,这么一比较,我就会产生一种想让自己从凡人堆里跳脱出来做人上人的想法,这种想法会给人莫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我都无法超越他人,这时一种消沉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再也没有了积极做事的欲望。
但突然有一天,我想清楚了,我为什么要这么自命不凡?我劝告自己: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我的天赋也一般,我只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尽好自己的责任,尽可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发挥出来,做好自己就好。这样一想,我的世界一下就明亮了很多,我又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此后,我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孩子的位置上,我就觉得工作中的那点苦那点累都算不了什么,多干点活,多承担点责任,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是自己最好的成长方式。
从那以后,我就从来没有抱怨过工作中的任何问题,我把多做工作多干活多付出当作人生的一种享受,我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挫折当作自己成长进步的财富。
如此一来,原来那个自命不凡,以为大学毕业,是一个天之骄子的自己就没有了,那个在无眠的夜晚偷偷哭泣的男孩也不见了,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人,一个豁达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也就是说,承认平凡,接受现实,反而会让一个人充满了进取的力量。
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比较缺乏的是,让孩子能够坦然接受自己能力的不足,更缺乏让他们从自己的低起点上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首先,要想让孩子认识、接纳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我们成人就必须先接纳孩子的缺点和短处,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更好发展,这方面我们做得都不足。
我们一般都会为每个孩子选定同样的赛道,还会制定同样的标准,把孩子的成绩提到一个很高水平,不顾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这种做法值得深思。
其次,即使倡导孩子成为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高级管理人员,也要告诉他们,我们依然还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这里面的区别就是专家与“人上人”的区别,我们鼓励孩子做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不鼓励他们做人上人。
我们要在某一方面有顶尖的学识或造诣,而不是要通过某个专业或事业成为人上人的角色,对他们眼中的“普通人”拥有一种优越感!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在一些世俗的领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个健康的社会和职业观念是: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的人都是平等的,每个行业上下级之间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尽可能减少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弱化比较的结果,考试要更多表现对学习效果检验的功能,而不要用排名激励学生。要增加每个孩子的纵向比较,或者提供更多的项目,让每个孩子的长处都能被看到。
一旦我们用强调排名等方式激起了孩子总要超越他人的欲望,以此来驱动孩子的学习,而不是通过专业价值和兴趣等内在因素来引领、驱动孩子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在追求“不平凡”的道路上,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孤单,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压力,周围的每个人都是对手,世界都不友善,日积月累,有的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
反思自己19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多数时间里,我们总是喜欢引导孩子追求卓越,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卓越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超出了别人很多很多的人。
可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他们真的都能做到吗?如果自己不能卓越呢,那就会从自己给自己建设的不可估量的心理高台上重重地摔下来,并且平台越高,摔得越重。
今天,我不反对有些孩子还去追求卓越,因为的确有一些孩子天生就喜欢挑战他人,喜欢与别人比较,比如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气质,他们有这样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或许他们真的能成就自己的理想。
但我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平凡教育观传达给孩子,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断修订一个更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让他们更多与自己比,不要太在乎世俗和他人的看法。
我发现,一些孩子还真的发生了一些改变。好高骛远的孩子少了,立足现实的孩子多了;焦虑烦恼的孩子少了,开心快乐的孩子多了;羡慕嫉妒的孩子少了,见贤思齐的孩子多了。
我们的教育至少要允许一部分孩子平凡,让他们拥有承认平凡的勇气。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