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10-23
  • 题量:33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浏览:1230

山西吕梁学院附属高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C.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10
2、

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期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

A.国家观念的兴起 B.宗法制度的衰落
C.官僚政治的完善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48
3、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 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D.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94
4、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98
5、

《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88
6、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66
7、

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些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C.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67
8、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他认为:

A.儒家远比法家高明 B.法家才是思想正统
C.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D.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525
9、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废分封,行县制
C.废丞相,设内阁 D.推行行省制度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83
10、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B.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心民众
C.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D.经常修筑驰道,巡视天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65
11、

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
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56
12、

《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②宰相不被重视③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31
13、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96
14、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该制度是

A.征辟察举制 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郡县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80
15、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同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03
16、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B.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89
17、

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最终将其裁撤。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 B.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
C.清朝部分基本沿用了明代的官僚制度 D.清朝前期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84
18、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 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57
19、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中正有序 B.皇权至上
C.天人合一 D.国家大一统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39
20、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制度 B.反对君主独裁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尊君卑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75
21、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贸易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42
22、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

A.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B.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C.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D.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84
23、

有人认为“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战失败。芬利坦言:“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利克里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这主要说明           

A.民主政治有效运转需要高素质的参政者 B.对政治家的审判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重要议题 D.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07
24、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关注伦理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8
25、

《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A.重视诚信 B.重视习俗
C.重视个人意志 D.重视契约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61
26、

《民法大全》编纂前,“(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经济贸易发展,新问题新矛盾增多,法律不断制定
B.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C.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10
27、

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这体现出

A.1832年以前英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仍是发达的商业资本主义
B.僭主政治仍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一大特色
C.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
D.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仍有王权专制的色彩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91
28、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〇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方妥协的产物 B.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C.当时各州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10
29、

近代中国有人评价西方某国制度:“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一描述的最有可能是

A.英国君主立宪 B.德国君主 立宪
C.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 D.美国民主共和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62
30、

美国1787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理论基础是18世纪的启蒙思想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体制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 ②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62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374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参阅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2)依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743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材料二 17~19世纪,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了什么观点?与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比,近代英法的民主政治有何明显不同?(3分)
(2)英、美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所呈现的特点各异”,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新中国建 立什么政治体制?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2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