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中政治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 平等协商 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 文化共享 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 积极创新 舍弃传统文化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泰山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石刻、碑刻如同一部绵延几千年不灭的石书,让现代旅游者在泰山游览中领略到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据此回答1-3题
1.古人寄情于“泰山石刻”是因为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石刻内容,泰山石是物质载体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泰山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目的是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遗产的意义是
①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② 有利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③可以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④可以完全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3.泰山石刻、碑刻如同一部绵延几千年不灭的石书,让现代旅游者在泰山游览中领略到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的
C.人们接受文化影响都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在这里,毛泽东批评的这批人实际上是(  )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D.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表现中国古老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融合中西文化而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尝试在民间艺术中融入“时尚”元素。她主演的《徽州女人》,使用了大量充满现代感的电影、舞蹈语言,同时加入了伴唱、电子音乐等,在全国上演百余场,经久不衰。这表明(  )

A.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保持原汁原味
B.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
C.传统文化中加入时尚元素就不再是传统文化了
D.只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民间艺术就能繁荣昌盛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与其他贸易领域的巨大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报道,近年来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就图书版权而言,中国引进12516项,输出仅为81项。据此回答第4~6题。
4.我国在文化贸易中,存在巨大逆差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文化产品存在着许多弊端  B.我国文化没有竞争力
C.我国宣传文化产品的力度不够  D.我国文化缺乏创新
5.美国本身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但它不仅把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源泉,也大量汲取非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养分。美国迪斯尼公司前两年就以花木兰为题材制作了一部动画片,赢得了巨额的票房收入。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文化的发展不重要②要勇于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古为今用③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洋为中用④要摆脱民族文化的束缚,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任何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活跃的“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都必须与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与社会总体结构及消费方式相联系。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经过程③在文化创新中既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守旧主义”④文化创新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11月在武汉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15个获得第二届“文化创新奖”的项目受到文化部奖励。据此回答第1~3题。
1.设立“文化创新奖”、鼓励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唯一途径③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④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获得“文化创新奖”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项目,借助高科技舞台技术展示传统杂技。该项目的成功体现了文化创新应该(  )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依靠科技,突破时空  D.海纳百川,善于借鉴
3.通过网络将文化信息延伸至社区、农村的上海“数字文化家园”工程获得“文化创新奖”。对该工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B.网络传播具有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C.网络传播将会取代其他传媒
D.文化创新应该以服务人民群众为目的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以“和谐中华、活力山东”命名。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字小篆中繁体“中华”的“华”字……会徽整体图形创意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纹样“同心结”的概念,寓意此次全运会将是一次“团结、和谐、圆满”的体育盛会。这说明(  )
A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C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   )
①在兼收并蓄中进行文化创新                 ②中华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④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
来源:文综卷·2010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大约相当于中原商、周时代,秦淮河流域出现了青铜文化──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核心区发生交往,而融入了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这体现了( )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不同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及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2010年元旦至2月28日(正月十五),山东省以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为灵魂,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大型活动,突出元旦、春节、元宵节三个重要节日,打造迎新年狂欢夜的品牌,使之成为山东年节的新民俗。下列对传统习俗的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C.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习俗包括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痕迹,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表明文化遗产:

A.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
B.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予以保护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 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 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 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