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君主专制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压制。(2)固守农耕经济。(3)地域的封闭性不利于文化的交流。(4)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5)科举制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再补充一条,并说明补充的理由。(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中心,大量廉价的工业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反省实行了100多年的自由贸易政策,并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贸易保护。
材料二  《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先后实行,造成欧洲各国频繁的关税战,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1846年《谷物法》的最后废除,使英国彻底实现了自由贸易。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政权。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成了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中,总结些应对当代国际社会各国间贸易冲突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可以为将来如何应对提供启示。(比如:政府应具备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协作中求保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历史上贸易政策的两次重大调整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贸易政策调整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方式
纯粹运输成本
附加运输成本
陆运
很高(道路修建;运载工具结实;动力需求大)
很高(易于设卡,易被盗抢)
河运
较低(运载工具要求较低;动力需求小于陆地)
较高(易于设卡,水上抢劫难度较大)
海运
最低(路线选择空间更大;承载量远大于其他方式)
最低(周旋空间大,不易盗抢;设卡点有限)

A.海运代替陆运和河运是必然趋势
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     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没有现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
——现代文明。
材料三     当代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勋爵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国王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其顺乎自然的发展已经持续了这许多年,产生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1)阅读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对国王权力的认识,并说明其与近代英国君主权力的本质区别。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的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    )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C.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机器 D.服务业/机器制造机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利玛窦在华活动相比李提摩太的在华活动有哪些变化,总结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所记载的物件传入西欧,使西欧

A.告别骑士时代 B.加速思想解放
C.完成社会转型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揭示的是

A.《授时历》名称的由来 B.《授时历》名称的含义
C.《授时历》是最先进的立法 D.《授时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并将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科学,我们能够管窥各国文化传统之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中国化学家张准(1924年)
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2)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国人重视“科学本体”开始于20世纪初的什么运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特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汉发明造纸术
西汉后,纸成为书写的唯一材料
B
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C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
以后,雕版印制技术不再使用
D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火药配方
东晋广泛制作火药并迅速运用于军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材料中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