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作品风格常有许多相通之处。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
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
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
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
D.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
印象画派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以下关于印象画派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
B.突出理性,忽视画家主观感受 |
C.借鉴了光学等自然科学成果 |
D.画面构图严谨,重视表现细节 |
某幅画作给人的感觉是人物棱角分明好像“用斧头砍出来”,人物头部严重变形,其中一个人的鼻子在脸上折成扁平,说明了该画派的一个原则——同时从几个不同的视点描绘对象。该幅画作体现的风格应是( )
A.浪漫主义 | B.印象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画作描绘海上有一块巨石漂浮于空中。这种表现的形式,最可能与哪一画派有关
A.石头的纹理细致分明,反映出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 |
B.画出海浪与光影的重要元素,反映出印象派的画风 |
C.石头悬浮于半空中,反映出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
D.画面整体完整和统一,反映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
启蒙学者认为推翻封建统治以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讽刺画。下列作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上述情绪的是
A.《自由引导人们》 | B.《等待戈多》 |
C.《格尔尼卡》 | D.《人间喜剧》 |
下图是著名的旅美华人画家李自健创作的一幅油画。有人曾评价说“凡是看过这幅油画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为之动容。”与该画反映主题最贴近的作品是( )
A.《格尔尼卡》 |
B.《悲惨世界》 |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D.《第五(命运)交响曲》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Romance,“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东方文艺中也一直有着重大影响,下列东西方文艺创作中具有“罗曼蒂克”风格的是
①屈原的《离骚》
②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
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④雪莱的《西风颂》
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⑤ | D.①②④⑤ |
下图是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于1819年的著名画作《梅杜萨之筏》。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作的艺术风格属于( )
A.浪漫主义 | B.新古典主义 |
C.现实主义 | D.印象派 |
下图,作品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创意的部分是三个披挂在枯树、平台、动物尸骸上软趴趴、看似会流动的钟表。该作品
A.创作于19世纪中期 |
B.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 |
C.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
D.反映了工业化快节奏下人们的紧张感加剧 |
有学者评价某画家的创作风格,“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一直流行的作品中的连贯性,并沉浸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将时间和空间同时表现在一个相对的关系中。”这位画家最有可能是( )
A.凡•高 | B.列宾 | C.莫奈 | D.毕加索 |
艺术家没有必要一定要如实反映所看到的东西,但一定要反映所感觉到的东西,所以可以让物体变形,取消透视法,在同一画面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材料来表现物体。这种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印象派 | D.现代主义 |
19世纪30—70年代出现了一种建筑创作流派,其风格表现为“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在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这一建筑流派应是(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
A.浪漫主义 | B.现代主义 |
C.印象主义 | D.现实主义 |
下图是法国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于1888年的《阅读中的小女孩》。这幅画( )
A.关注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C.展示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
D.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35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训练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观的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