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

读1979—2010年中国西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这段时期,我国西部大城市在产业空间分布上工业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是

A.城市中心区 B.城市近郊内缘
C.城市远郊内缘 D.城市近郊外缘

这段时期,影响我国西部大城市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自然资源
C.优惠政策 D.生态环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网合肥2010年1月21日电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结合规划图,回答下列小题:

皖江城市带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所依托的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

A.长江的“黄金水道”条件 B.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
C.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 D.区域内雄厚的经济基础

对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安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C.可促进安徽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D.可以使安徽快速融入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行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
材料二 中国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转移示意图

(1)分析新疆承接纺织服装加工业的优势条件。
(2)简析东部地区保留纺织服装业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的原因。
(3)为提高棉花产量,新疆某地区近年大力扩大棉田面积,这可能引起环境问题,以某问题为例,简析其成因及防治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2002~2007年我国外向型产业区域间转移格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外向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有

A.从东南转向东北
B.从沿海转向内地
C.迁向邻近省区
D.迁出直辖市

西南地区转入的外向型产业较少,原因主要有

A.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不足
B.产业基础弱,协作条件差
C.矿产资源少,原、燃料缺乏
D.地形起伏大,对外联系不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苹果公司光鲜的表面背后,隐藏着中国制造工人血与汗的辛酸。全球代工厂中,中国是重中之重。苹果每台iPad利润达150美元,而中国工人仅能从中获得8美元,相当于售价的1.6%。回答以下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下列各图中,最能反映当前中国所处地位组合的是

A.Ⅰ、乙、②、c B.Ⅱ、乙、③、b
C.Ⅲ、乙、④、a D.Ⅲ、乙、③、a

要形成中国的“苹果”产业,我们最应该

A.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产业和技术
B.培育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实现产业创新
C.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企业成本上涨因素统计表,下图为某企业成本与产量变化曲线图(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据表中数据分析,最先从该区域迁出的企业类型是

A.资金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1—Q2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B.Q2—Q3企业成本增加最快
C.Q3—Q4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D.Q4—Q5企业收入增加最快

该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需要维持的生产量是

A.Q1 B.Q2 C.Q3 D.Q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河南省加大投资力度,主动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阅读下列关于河南省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省简图(图甲)

材料二:中部六省相关省情比较图表(图乙、图丙)

材料三:河南省部分产业投资数据比较表

行  业
区位商
产业梯度系数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01
0.148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59
0.07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04
0.07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058
0.072
煤炭采选业
0.809
0.754
食品加工业
1.350
1.154
饮料制造业
0.263
0.154
烟草加工业
0.070
0.034
纺织业
1.407
1.303

注:(1)区位商:本地某一产业比重与全国相应产业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
(2)产业梯度系数:表示一个地区的产业所处的水平层次,数值越大,表示水平越高。
(1)河南省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点是        。(6分)
(2)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与自身的产业优势相结合,根据材料三分析河南省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是           ,判断理由是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分)
(3)图中A区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为           ,简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条件。(6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甲为“南海海域及周边国家示意图”,图乙为“2001-2010年耐克品牌鞋类区域生产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全国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    (大或小)的地方。
(2)永兴岛淡水资源缺乏,该岛获取淡水资源的可能方式有                     
(3)图22表明,2001至2010年越南生产的耐克鞋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与我国相比,越南进行鞋类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4)越南积极承接我国的产业转移,分析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带来的影响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产业梯度系数表示某地区某一产业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地区中处于高梯度,具有发展优势。反之,则没有发展优势,以此作为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下表为广西部分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完成下列小题。

产业梯度系数
玉林
梧州
柳州
贵港
桂林
来宾
贺州
第一产业
1.16
0.79
0.48
1.03
1.23
1.75
1.27
第二产业
0.35
1.26
2.76
0.43
1.17
0.92
1.63
第三产业
0.97
0.71
1.36
0.68
1.54
0.57
0.83

 
第一、二、三产业最不具备发展优势的地区分别是

A.玉林、贺州、桂林 B.贵港、柳州、贺州
C.柳州、玉林、来宾 D.来宾、梧州、玉林

图中最适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是

A.梧州 B.柳州
C.贵港 D.来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以下问题。

影响产业结构由 M 阶段向 N 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政策 C.人才 D.市场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不断攀升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广网北京2011年6月9日消息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8日公布,《规划》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和禁止开发四个区域。《规划》确定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优化开发区域。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环渤海地区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A.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B.水资源短缺
C.矿产资源贫乏
D.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

目前,珠三角地区产业已经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其原因主要是珠三角的

A.基础设施不完善 B.海外华侨投资变少
C.科技水平低 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B.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C.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我国某企业在加里曼丹岛建立了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该集聚区从事农林种植与产品加工,并带动国内种植和养殖业.木材加工业.榨油类企业和建筑.设备.安装.水电等相关配套企业“走出去”。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关于加里曼丹岛叙述正确的是

A.经常受到台风灾害侵袭 B.属于亚欧板块
C.寒流对气候影响深刻 D.河流短小,水能资源缺乏

下列工业区位指向与该农林产品加工业相似的是

A.煤铁复合型钢铁工业 B.微电子工业
C.电解铝工业 D.服装工业

该企业“走出去”有利于
①利用当地原料节省运费 ②降低劳动力成本 ③减轻加里曼丹岛生态环境压力 ④缓解我国就业紧张状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下图,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