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2道问题。
(1)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2)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4回答问题。
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中期阶段 | B.加速发展阶段 |
C.高级阶段 | D.衰落阶段 |
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恰城市规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
D.乡村—城市转型的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现象。近年来,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下列选项不能解释其原因的是( )
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
B.市区住宅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
C.城市内部功能区调整的需要 |
D.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的需要 |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 月 日 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右图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小明同学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中得到启发,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根据有关材料,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组合成“山东半岛城市群”,总面积7.3万平方千米,人口3897万,但人均GDI仅为浙江省的70%。回答下列(1)~(3)题。
青岛是本区的中心城市,该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地区大量的日资、韩资企业涌入。该地区接受日本、韩国产业迁移的原因是 。
该地区城市群的崛起,对山东省而言,城市化的意义在于:① ;② ;
③ ;④ ;⑤ ;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 )
A.明显过快 B.明显滞后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不包括( )
A. 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B.城乡差别很小
C.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D. 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套活动厦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肘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和%。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
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大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图中黑圆圈代表城市等级)”,回答1-2题。
1.关于由甲图到乙图变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过程称为工业化 B.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减少 D.此过程中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关于图示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城市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增加
B.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质量下降
C.城市工业废渣有利于改善城市土地质量
D.出现“热岛”现象,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 | B.煤炭资源丰富 |
C.公路、铁路交通发达,海运便利 | D.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 |
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个都市圈全部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
B.城镇聚合轴往往也是主要的交通干线 |
C.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
D.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
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
A.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 |
B.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
C.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
D.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力 |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
A.扩大上海市的城市规模,增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
B.缓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城市中心区带来的巨大压力 |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D.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
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
A.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 B.自然资源贫乏 | C.交通不便 | D.劳动力素质低 |
武汉是“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的正确叙述是 ( )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
B.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
C.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
D.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下面两题。
该地区( )
A.集镇分为两级 |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
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星城。读下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A. | 中期阶段 |
B. | 加速发展阶段 |
C. | 高级阶段 |
D. | 衰落阶段 |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化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A. |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
B. |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
C. |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
D. | 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
读城市发展模式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业现代化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D.城区与郊区交通网络更加便捷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