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必须载入史册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人以精采绝伦的体育盛宴,让世界了解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以踌躇满志的矫健身姿,向世界展示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而面对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人以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向世界表明一个日渐成熟的中国。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给它拟个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
(2010年10月31日 11:30扬子晚报)本报关于书报亭的连续报道不仅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据消息人士透露,昨天上午,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召集了相关部门的高层人士开会,专题研究南京书报亭问题。因参会人员口风都很紧,未透露会上的具体情况。紧接着,昨天下午1点09分,记者收到了南京市委宣传部日常发送通知的短信平台发来的短信:“有关书报亭的新闻通报在公共邮箱。”400多字的材料中,直截了当地列出了南京对书报亭整治出新的五条政策,明确表态:南京街巷允许设置书报亭。
标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2 分 )
善待挫折
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 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答: 绊脚石:
垫脚石: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①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②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种对“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胜于才”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③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做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略有删改)
根据文中第②段的内容填空:司马光所说的四类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是
本文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德行与学术之间的具体关系式什么?
观点是:
关系是: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共12分)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
A.千万别折腾汉字。 |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2分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
给第⑤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a/bcd/ef | B.ab/c/def | C.a/bcde/f | D.a/bc/def |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
B.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
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
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
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程乃珊
①阅读是最有情义的,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②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③文字,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字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涟漪片片、回环不绝的。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字的运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破空而来又急转而下之势,短短十几个方块字,就表现得如此尽致生动!
④阅读让人更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从小,妈妈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着:阅读。阅读会令男人女人都更添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
⑤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人鱼、灰姑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憧憬。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的朋友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赵子龙……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雨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⑥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人说"等人心焦",有本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
⑦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
指出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2. |
具体说出下面句子中两个"漂亮"在文中的含义。 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
3. |
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
4. |
作者说阅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一观点作简要阐述。
|
阅读《一盘牛肉》一文,完成题。
一盘牛肉
腊月二十七,年味越来越足。午后的天空飘起了零星小雪,我懒懒地靠在拉面店的窗前,看雪花漫舞。
这时,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搀着一位乡下老者走了进来。两人抖落身上的雪花,在临近暖气的那张餐桌旁坐下。男青年先为老者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着脱下那件褪了色又极不合体的棉大衣,然后径直走向我,大声喊道:“来两碗牛肉面。要大碗的。”我正准备吩咐厨房伙计,忽然发现他急切地在朝我摆手,他指着墙上的价格表,用手示意我——他只要一小碗“白水面”。
我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对他点点头。
男青年正与老者寒暄。
“爹,你有什么事写信就可以了,这么远,何必赶来呢?这么冷的天,你眼睛又看不见。我不是说了吗,考完研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一趟。”
“你都五年没有回家了,你妈怪想你的……”泪水从老者那没有光泽的眼里流出来。
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店内一阵沉默,外面的雪花越来越急。
面送上了。男青年站起来,抢先将大碗牛肉面端到父亲面前,自己端过白水面吃了起来。
父亲的筷子在碗里摸索着,夹起一块牛肉,又摸索着送到儿子的碗里,“学习累,你得多吃点肉,补补脑子。”
儿子没有说话,故意把吃面的声音弄得很响,又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
我叫来伙计,对他悄悄耳语了几句。当伙计切了一盘牛肉端到那父子桌子前时,男青年抬起头,诧异地说:“你们弄错了吧?我们可没有点牛肉!”
“没有错!”我大声地说,“我们正在搞活动,年底了,为感谢新老客户一年来的关照,凡来小店就餐者,一律赠送一盘牛肉!”
男青年表情复杂,嘴角微微动了动,却欲言又止。他转过头去,对父亲说:“爹,今天店里搞活动,白送我们一盘牛肉,你使劲吃啊!”
“厚道,厚道,厚道!”老者连连说,“祝你们生意兴隆!”
“谢谢。”我又懒懒地靠在窗户边,继续看雪。雪没有停,越下越大,铺天盖地,洋洋洒洒。
父子俩吃完面,结了账,还一个劲儿地跟我道谢。
看着他们顶着大雪消失在路的拐角处,我转身收拾桌子,猛然发现吃空的盘子下压着一叠整齐的零钱,点点,正好是一盘牛肉的钱;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位盲人父亲坐过的椅子上,也“掉”了一叠零钱,点点,同样是一盘牛肉的钱。
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
示例 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点评: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句子:
点评:
如果说“小小面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那么通过发生在面馆的一幕,你读出了什么?
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
B.简·爱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阿龙纳斯的尊敬和爱恋。 |
C.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想象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中任意穿梭,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
D.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生活信心,变成行尸走肉,从而反映了当时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现实。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