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转》,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
C.元末明初施耐庵所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内容多记谋士(策士)的活动,写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
经典再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如何理解“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一句话的意思?
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关注国防】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请你拟一个标题。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9月26日报道,历时近3个月、转战20多个省份、由全军各战区10个炮兵旅、远程火箭炮旅和防空旅参加的“火力—2014”系列演习昨天完成收官之战。经习主席、中央军委批准,总参2014年在7月—9月份组织10场代号为“火力-2014”系列陆军兵种部队跨区基地化训练,按照“远程投送、综合演练、检讨评估、实弹战术演习、总结撤离”5个步骤进行,涉及7个军区、空军、4所院校和多个基地靶场。通过演习,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炮兵部队的火力运用战法,提高炮兵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和炮兵部队的火力配置、火力协同、火力毁伤等能力。
【读写交流】小勇同学是一个军事迷,他利用课余时间收看了这次系列演习的视频,写下了下面这段话并发布到学校网站论坛上:通过这次演习,使我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人民解放军不愧是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长城。
①大家发现消息中“通过这次演习,使我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你结合提示将错误的具体类型和修改方法向小勇做一个解说。
[提示]成分残缺的情况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
②小勇这段话中的“钢铁长城”是什么意思?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歼灭”、“报答”、“害怕”、“希望”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
B.“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 |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D.“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新网西昌10月1日电 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18时59分57秒,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伴随着震天巨响,“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当空飞舞。一会儿的功夫,火箭便钻入更加稠密的云雾层里,什么也看不见了。唯有那震天动地的呼啸声,还在持续。这时,群山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似大海波涛,似空中惊雷,久久回荡在发射场幽深的峡谷中。
据了解,此次发射是继“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是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
请给本则新闻拟写一条恰当的标题
所选新闻第三段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试说说其作用。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
B.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复活》等。 |
C.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地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 |
D.《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孙犁,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老头子是一名自信、自尊的抗日志士。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中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见解。 |
B.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它是一篇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黄山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 |
C.《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
D.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述说,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
下列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电头和导语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
B.《野望》是初唐著名诗人王绩的作品,全诗在肃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 |
C.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文中的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
D.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台阶》则是一篇叙事散文。 |
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的序言,文章通过对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关系的阐述,激发了青少年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
B.冰心四首诗,每一首诗都表现了深刻的哲理。比如《嫩绿的芽儿》就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
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于漪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
D.《繁星》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 “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
B.《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
C.《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
D.《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朋友没有到就离开了。 |
D.散文诗两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
最能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的一项是: ( )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有份的节约意识与行为。这种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节约意识与行为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它更普遍、更持久、更有效。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只能收一时之功,只有当节约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这个节约型社会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温、良、恭、俭、让,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在今天,实行市场经济在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财富的同时,“节约”这个民族的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美德与作风渐渐被淡薄了,甚至完全被遗弃了。奢侈、攀比之风盛行,一些人甚至将消费与节约对立起来,以致将消费行为完全变成了浪费行为。今天,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更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期待。
A.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有份的节约意识与行为。 |
B.当节约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节约型社会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
C.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
D.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也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期待。 |
以下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中的最后一段解说词,请你选出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A.为了生活,人们追逐食物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
B.时光流逝,各种食物的老味道俨然成为了历史。 |
C.不管身处何方,总有一种食物的味道会让我们想起家乡。 |
D.无论是食物或是其它方面,我们都要懂得传承与发扬。 |
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
B.《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 |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
D.《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主旨句,告诫人们要惜时向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