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

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

吴广以为然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来源: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班委推荐你与小舟组队参加学校“学经典古文,悟文人情怀”阅读素养展示活动。以下是阅读材料之一,请你认真阅读,与小舟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跋傅给事帖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卒能使虏消沮退缩,自遣行人请盟。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作者 南宋 陆游)

【注释】①傅给(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辅佐拥护。③丑裔:对金人的蔑称。④蔑如:浅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败。⑥和戎:这里是对敌屈服的意思。

任务一: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  ②卒  ③会  ④复  

任务二: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①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

②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任务三:小舟有个疑问: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和《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类似,两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你结合作品为他解惑。

来源: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悲叹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①②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①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②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来源: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吕侍讲《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②【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来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別称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来源: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释义•懂文】

(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①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②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②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圈点•品味】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②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摘录•明理】

(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  ”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  ”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  ”;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  ”。

来源: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宇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fán):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 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   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    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则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为 灵 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9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有删改)

【注】①高阜:高山。灭:淹没。②返捍:这里指相倚相撑。③赑(bi)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浚(jn):通“骏”,疾速,疾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名曰洪水

B.此之谓大丈夫

谓之孟门

C.春冬之时

河出孟门之上

D.皆若空游无所依

鼓若山腾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窺深悸魄。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乙文中是如何表现的?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同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子城西北隅,城堞圮毁,蓁养荒秽。遂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余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巳。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日,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古文观止•黄冈竹楼记》,有删改)

【注】①城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②余:我,指本文作者王禹偁( chīng)。③胜概:优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这里指快乐之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

  

②树林阴翳

翳:

  

③余被鹤氅衣

被:

  

④迎素月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遂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3)甲、乙选文中欧阳修与王禹偁均被贬、身处逆境,他们的志趣有何异同?

来源:2019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来源:2019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宿昔:以前。③谙识:熟识。④声韵:赋诗的声韵格律。⑤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⑥遑(huáng):闲暇,空闲。⑦胝(zhī):老茧。⑧瞀(mà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援疑质理

  

②腰白玉之环

  

③及五六岁

  

④间又课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C.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欲有求于我也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4)①甲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

②乙文中“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5)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们哪种共同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来源: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亭记》)

【乙】余同年 友魏君用晦 为吴县 ,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⑤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巳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降:即魏用晦,人名。③为吴县:担任吴县县令。④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给事中了。给事中,官职。⑤扳:通"攀",牵,引。⑥令县令。下文的"令"同此。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 ·

(陈列,摆开)

B.行者休于 ·

(休息在树下)

C.未 · 三年

(到)

D.君今 · 县已三年矣

(离开)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4)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甲文中体现主旨的句子是①    ;乙文中体现为政者与百姓关系和谐融洽的句子是②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魏郡名。②王错:人名。③谮(zen):诬陷。④岸门:地名。⑤雪:擦拭。⑥识:知。⑦毕:尽,用完。⑧西河可以王: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

魏日以削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吕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

【注】①柏举:地名。②二三子:你们。③恤:忧虑。④旷:抛弃。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衡于虑

衡:

  

③今闻其嗣又甚焉

嗣:

  

④所以败我也

所以:

  

(2)请将选文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B.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C.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D.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②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