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该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革命运动是由谁领导的?其成立的政党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二中的革命成功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广西来宾)100年前我国历史上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民报》 | B. | 《新青年》 | C. | 《每周评论》 | D. | 《中外纪闻》 |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自强、求富” | B.宣传维新变法 |
C.宣传三民主义 | D.宣传民主、科学 |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下面是反映19世纪后半期日本社会面貌的几幅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史实,填出材料一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
(2)指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三中图1、图2和图3所示 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日本在当时采取的哪三项具体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问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①民权 ②民主 ③科学 ④目由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 )
A.自强、求富 | B.立宪、议院 |
C.民主、共和 | D.民主、科学 |
胡适先生1923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是
A.君主专制时代 | B.君主立宪时代 |
C.民主共和时代 | D.民主科学时代 |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
C.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
D.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胡适先生1923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是( )
A.君主专制时代 | B.君主立宪时代 |
C.民主共和时代 | D.民主科学时代 |
如果老师请你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
A.《中外纪闻》 | B.《民报》 | C.《万国公报》 | D.《新青年》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
A.《海国图志》 | B.《新青年》 | C.《申报》 | D.《人民日报》 |
下图是100年前创刊于上海的一本杂志封面。这本杂志的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
A.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