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全面内战的爆发
初中历史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百团大战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中国共产党进行这次会谈的目的是(  )

①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③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④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和则两利,斗则两败”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是在什么历史事件后?(   )

A.北伐战争 B.三大战役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8月,柳亚子赋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此诗称颂的是(  )

A. 谭嗣同 B. 孙中山
C. 毛泽东 D. 张学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地点在(   )

A. 北平 B. 重庆
C. 上海 D. 南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的合影。本次谈判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联合进行北伐战争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7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   )

A. 南京 B. 延安
C. 北京 D. 重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全面展开
B.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C.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现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放战争时期,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刘伯承、陈赓 B.刘伯承、邓小平
C.邓小平、谭震林 D.邓小平、粟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7年7月—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标志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这表明(   )

A. 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
B. 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共产党在战场上连连打败国民党
D. 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谈论的是

A.西安事变 B.百团大战
C.井冈山会师 D.重庆谈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全面内战的爆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