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张謇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富国强民之根本在于工”。当时,与张謇这种思想主张一致的社会思潮是( )
A.自强求富 | B.变法维新 | C.实业救国 | D.抗日救亡 |
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实业救国”,此人是:( )
A.李鸿章 | B.张謇 | C.严复 | D.曾国藩 |
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曾有三个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实业。”“××”应为
A.严复 | B.魏源 | C.鲁迅 | D.张謇 |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下列对此事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市场有风险,这是合理竞争的结果 |
B.张謇作为一介书生,不懂经营,失败是必然 |
C.“实业救国”的追求被证明是完全的空想 |
D.在中外反动势力多重挤压之下,中国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废除科举 | B.农业衰退 | C.重利轻义 | D.实业救国 |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此人是( )
A.张謇 | B.荣宗敬 | C.荣德生 | D.孙中山 |
“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_上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
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下表中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 |
1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清末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
A.侯德榜 | B.张謇 |
C.荣宗敬 | D.荣德生 |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A.荣宗敬 | B.荣德生 |
C.张謇 | D.周学熙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
C.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 |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它"畸形"的表现有( )
A. |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
B. | 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
C. | 它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 |
D. | 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国政府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