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次改革的历史航标。每一次的改革都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1)材料一所指的1978年召开了哪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2)材料二中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3)阅读材料三,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组织?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
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以“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下面是他们收集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也参与活动。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会议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伟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他当时在广东划的“圈”分别是那几个?
(2)材料二的“旗帜”是指什么?材料二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什么新时期?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规定“第一条: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材料三: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法律文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该文献的性质是什么?贯穿着什么原则?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至少说出二项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民主和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缅怀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l 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刘少奇是我国第二任国家主席,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68年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失去人身自由,并被开除出党,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四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阴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2分)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2分)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1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如何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1分,不得照抄原文)
【改革·富强“中国梦”】
材料一:35年呵,你细细地听/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孕育了东方的涛声/涛声的壮怀激烈里从此有了春天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某一个深夜/东方的涛声在中国的土地上翻山越岭/有竹子拔节的声音也有鲜嫩的苏醒/那是上个世纪的80 年代,东方的涛声回响在闽粤的海岸边/远航的帆船满载着闽粤故事……“人民富裕了”的捷报传遍神州/“中国强大了”的声音响彻寰宇/在东方的涛声里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材料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探寻足迹:“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是指哪一次会议?上述诗歌反映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2)最初作出改革顶层设计的倡导者是谁?
(3)畅想明天:诗歌中“土地苏醒”、“闽粤故事”这两大创新实践活动是指哪些历史事件?结合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简要说明“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的必然性。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负责任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昂首前进。
请回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意义如何?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
(2)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失误?(或成就或失误答出两点即可)
(3)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谁为核心?并且说出他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了共和国风雨历程,历史的脚步让我们看到了“探索”与“改变”的力量。
时间 |
会议 |
其中部分内容 |
1950年6月 |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
要在新解放区里把土地、农具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
1957年10月 |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
改变了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没有纠正冒进(急于求成)倾向,对后来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从此国策偏航20来年。 |
1978年12月 |
① |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1)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决定?
(2)材料中“后来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是指随后在全国掀起的哪些运动?
(3)写出①处的会议名称,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具有怎样的意义?(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请你分别列举出这两次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三十多年前,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十多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三十多年前,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三十多年的征程我们找到了一条怎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材料三:1978年和2008年我国部分经济数据比较表: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外汇储备 |
进出口总额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
1978年 |
3645.2亿元 |
15.57亿美元 |
210.86亿美元 |
209.4元 |
2008年 |
24.66万亿元 |
195万亿美元 |
2.56万亿美元 |
9646元 |
(3)请你结合上面表格内容,说明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报刊——历史的记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速度......灵魂。” ——l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由此在全国展开了什么运动?(2分)
(3)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分)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要激发众人的智慧,实现万众创新,来推动社会的转型升级。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表一与表二是中、俄分别实行哪一创新举措的具体体现?
【思想创新】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成果与实践
(2)分别写出A、B两处的伟大思想理论成就。
【科技创新】
材料三:
(3)请写出A、B两个时代的名称。
(4)图①、图②中的科技成果分别是谁发明的?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稍年长一点的读者应该记得,很多问题在这之前公开谈论并不方便。……幸好一九七八年严冬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我也随之获得了生存的尊严。
——余秋雨《山居笔记》
材料二:邓小平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只能导致失误,甚至失败。……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
——《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1978召开的“会议”指的是党历史上的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国曾出现过重大的“失误,甚至失败”,试举1例加以说明。材料二中邓小平所说的“中国自己的模式”是指什么?
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转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原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请回答:
(1)唐朝时通过陆路到天竺(今印度)游学的著名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有何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5年呵,你细细地听/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孕育了东方的涛声/涛声的壮怀激烈里从此有了春天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某一个深夜/东方的涛声在中国的土地上翻山越岭/有竹子拔节的声音也有鲜嫩的苏醒/那是上个世纪的80 年代,东方的涛声回响在闽粤的海岸边/远航的帆船满载着闽粤故事……“人民富裕了”的捷报传遍神州/“中国强大了”的声音响彻寰宇/在东方的涛声里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1)探寻足迹:“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是指哪一次会议?上述诗歌反映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2)聆听回响:“东方的涛声”是指哪一项伟大决策?
(3)畅想明天:诗歌中“土地苏醒”、“闽粤故事”这两大创新实践活动是指哪些历史事件?结合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简要说明“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的必然性。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节选自习近平讲话
(1)哪一历史事件为改革开放的开端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2)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进行了哪些伟大实践?(至少写出两件)
(3)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责任落到了我们青少年一代的肩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挑战,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