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下组图片,该组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族复兴之路 B.民主革命之路 C.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开放之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讲这段话的历史场景是在(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巡讲话 D.中共十二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包括农业改造在内的三大改造在高速进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产生的严重失误。它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3)图三中的人物解决了我国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有什么重大科技成就?
(4)在图四这一重大会议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农村的经济体制作出了什么重大调整?有什么积极作用?
(5)俗话说: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两平”,其中一是袁隆平,二是邓小平。请你概括农业发展需要哪些必备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实现伟大的转折的思想基础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这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四项基本原则
C.发动和依靠群众 D.改革开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校举办了“光辉历程”的纪念活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内容补充完整。
主题一 历史的选择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 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主题二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1953-1956年___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主题三 工业化进程
(3)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3)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了“改革”二字,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36年前,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召开,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刘老师上历史课时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这节课将复习的主题是(  )

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C.农村工作开创新局面 D.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试举两例)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事件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是(    )

A.青藏铁路通车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实施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往来频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B.是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彻底否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试题